新冠肺炎疫情会给公众的日常行为带来哪些改变,公共文明意识又会有怎样的提升 戴口罩、用公筷,应成为健康生活“标配”
全民抗疫期间,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已成为防疫常识,人人出门前都会自觉戴上口罩。等疫情过后,戴口罩会不会成为人们出门前的日常习惯呢?
“在地铁、超市等公共场合,特别是自己感冒的情况下,我会自觉戴好口罩,这样既保护自己,又防止把病毒传染给别人。”合肥90后小伙孙立说。经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他深刻感受到戴口罩的重要性,养成出门戴口罩的自觉性,以后会把这一行为习惯继续保持下去。在一些一线城市,感冒患者戴上口罩出行,已经成为一种文明习惯和社交礼仪。
戴口罩成为很多年轻人日常行为的“标配”,然而,一些中老年人却不以为然。“我没有戴口罩的习惯,如果戴口罩会被别人笑话,而且自己又不舒服。等疫情结束了,最想就是把口罩摘下来,没有疫情干嘛要戴口罩!”今年60岁的李大妈说。她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发生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她从来没有戴过口罩,以后也不会主动戴口罩。
除了公共场所戴口罩,还有专家呼吁要在餐桌上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良好习惯,防范和减少交叉感染及食源性疾病传播。特别是在传染病多发时节,在餐桌上摆上公筷公勺,尊重他人保护自己,最大限度防止“病从口入”,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
围桌共食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一家人混用筷子,家人朋友聚餐围桌共食、相互夹菜,殊不知在用筷子传递情谊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传递了幽门螺旋杆菌、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据了解,1988年上海“甲肝”大暴发期间,曾流行过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但时过境迁,人们逐渐淡忘,已难觅公筷公勺身影。
公筷公勺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课题。“使用公筷公勺是文明餐桌的直接体现,折射了公众的文明素养,通过小餐桌来带动大文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提高文明意识,形成共识,改变习惯。”省文明办行业指导处相关负责人说。
推动使用公筷公勺是餐桌文明养成的重要手段,然而要成为全民行为,还需要走一段漫长的路。“大家在餐桌前你一勺、我一筷,其乐融融、热热闹闹,使用公筷公勺会让人觉得见外,又有些矫情。”淮南市民张蕾说。记者随机电话采访10位市民,只有1人表示会在聚餐时主动用公筷公勺,没有人会在家里使用公筷公勺。
一筷一勺体现文明,一点一滴折射进步,戴口罩、用公筷,理应成为健康生活的“标配”。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也是提升公共文明意识和改善个人文明习惯的契机。无论是疫情持续的当下,还是疫情过后的平常,个人应该保持文明的生活习惯,社会要形成共同的文明氛围。“减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要不断提高全民的科学观念和文明素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贯彻健康生活理念。”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崔跃松说。
新闻推荐
(上接1版)该市场负责人林翠英介绍:“为了防控疫情,市场除了设置检测台和宣传台,定时消毒外,我们还上了一套身份证登记...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