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健康“守护人”我区积极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改革

瑶海报 2020-01-21 07:28 大字

近年来,我区立足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聚焦让居民“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目标,依托区域内市二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区域医疗中心的带头作用,积极推进三甲医院带社区的“1+X”城市医联体建设模式,努力把基层卫生机构打造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健康“守护人”。

推进资源、专家双下沉,把优质的医疗服务“沉”到居民家门口。针对优质卫生机构“一号难求”的状况,我区把资源共享作为医联体改革的重点内容,在推进医疗资源整合共享上出实招。推动市二院专家号源、住院床位等资源在医联体内统筹,定期选派专家、青年医务骨干、高年资护士下沉社区,开展专家坐诊、联合查房、疾病筛查、护理门诊等工作。依托七里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童明明社区护理中心”等平台开设胰岛素工作坊,推进中医护理门诊进社区。启动远程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建设,患者可在区妇计中心、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及时上传至市二院完成结果分析、出具诊断报告等一系列操作,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服务模式,极大满足了群众就医需求,改善了群众就医感受。目前已实现心电远程会诊全覆盖,七里站、铜陵路、大兴等卫生服务中心放射远程会诊正式启用。今年以来,专家坐诊720余人次,接诊患者6000余人次,高年资护士下基层18人次,组织义诊15次。

家住大兴新居的黄安伦老人对此很有感触:“以往看病,都要一早到大医院去排队挂号,看一次门诊,往往半天时间就没了。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专家请到了家门口,各种检查在社区也能做了,对我们这些老年人来说,真是太方便了。”

推进人才、技术双带动,把高超的医疗水平“带”到居民家门口。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小病看不好、大病看不了”的状况,瑶海区把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作为医联体改革的重要支撑,在提升基层卫生机构医疗水平上用实劲。开展统一培训和考核,医联体中心医护人员定期轮训,从中选派业务骨干赴市二院相关科室进修学习;医务、护理、质控等方面的专家定期督查,提升医联体内医疗服务水平。2019年,完成基层卫生机构人员进修15人次,开展技能操作考核6次、各类督查6次。七里站等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铜陵路、大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市级评审,并被合肥市卫健委推荐为安徽省社区医院创建试点单位。创新专家1小时接诊病人、1小时健康宣教、1小时现场教学的“1+1+1”模式,通过“传帮带”切实提升社区全科医生临床技术水平。开展医联体专科共建和科研协作,进一步发挥市二院优势专科的技术优势,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科研学术水平,目前已形成城东中心高血压病专科共建、和平路中心消化内科专科共建等7个共建项目。

推进医院、社区双联动,把便捷的医疗通道“联”到居民家门口。针对大医院常常人满为患、社区小诊所却无人问津的现状,瑶海区把建立服务规范、运转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医联体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上求实效。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主要抓手,通过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建设,制定特色服务包、提供慢性病长处方、优选预约挂号、转诊等方式,增强基层就医吸引力,实现了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基层首诊,提升基层首诊率。建立有效、严密、实用、畅通的上下转诊渠道,为患者提供整体性、持续性的医疗服务。明晰医联体内各机构功能定位,通过微脉等线上系统实时进行转诊,确保转诊病员优先诊治、检查和住院。提升转诊服务质量,探索由全科医学科牵头组成“转诊专家团”,上转患者通过专家团进行“院内分诊",做到精准上转。开展连续性诊疗服务,下转病人时同时制定后续治疗和康复方案,后期通过坐诊、查房等方式全程参与和指导病人在基层的治疗和康复,让病人转诊在基层放心安心。

中午12点多,铜陵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小红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微信群提示音还在不断响起,签约居民们通过微信群随时可以和家庭医生、市二院专家进行沟通,咨询问诊,一般疾病在基层就能解决,遇到危急重症也能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截至目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诊疗人次超过82万人,较2018年增长5.7%;通过医联体运转,共上转病人1200余人次,下转病人500余人次,构建了“上下贯通、防治结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小病、常见病在基层、社区,大病、急病在上级医院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区卫建委)

新闻推荐

党建引领促发展结对共建聚合力

本报讯1月19日,中国农业银行瑶海区支行与区民政局共同举行“结对共建”启动仪式。区委书记黄卫东,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