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新闻发言人”,眼睛失明心亮堂 鲁化:只要身体允许、居民需要,故事我会一直讲下去

合肥晚报 2020-01-06 00:59 大字

在滨湖家园社区,只要提起63岁的鲁化,大家都会跷起大拇指,“鲁老师的新闻故事汇,好听,好懂,我们越听越想听。”

偶然结缘,勇敢担当

2009年的一天,家住滨湖的鲁化在附近散步,偶遇滨湖家园社区的几位老人。滨湖家园是全市第一个回迁小区,那时刚刚回迁还不到一年,言谈中,老人们既有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更多的是失去土地后对未来生活的忧虑。

回到家里,鲁化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作为一名1979年入党的老党员,他觉得自己有义务站出来,为居民解读国家好政策,打消居民的各种疑虑和担忧,安享回迁后的幸福生活。但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他又有些犹豫,1999年青光眼手术后,双眼视力越来越弱,阅读一天比一天困难,自己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吗?最终,强烈的责任感战胜了所有顾虑,几天后,鲁化来到滨湖家园,开始了他的公益“故事汇”。

有“好心人”劝他,“向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们宣讲政策,简直是对牛弹琴”,但鲁化似乎是铁了心,“就算真的面对牛,我也要弹弹琴。”鲁化从老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入手,慢慢过渡到新闻、国家大政方针,居民养老、医疗、保险、教育等,渐渐的,鲁化故事汇的听众越来越多,每天下午听鲁化讲故事已经成了老人们的必修课。那些曾经劝说鲁化不要多事的人,路上再遇,也已改变了看法:“还不走快点,老人们都在等着呢。”

十年坚守,文化养老

2015年9月,鲁化的视力急剧下降,几年前还能单独行走的他,那时已经彻底看不见路了。无法出门,鲁化有了放弃的念头。

然而,老人们舍不得鲁化,大家自发组织起接送鲁化的志愿者队伍,76岁的张道贵就是一位鲁化的“铁杆粉丝”。“只要鲁化老师愿意来给我们讲故事,我就是他的眼睛和拐杖。”张道贵说出了全体志愿者的心声。

其实,鲁化同样舍不得老人们。鲁化忘不了,95岁的老人坚持来听故事汇,85岁的老人报名要做接送他的志愿者;鲁化忘不了,寒冷的冬天,他这个“小老头”领着一群“老老头”到处找阳光,暖暖和和讲故事、听故事,他也忘不了大雨时,两位老人轮流为他撑伞一个多小时,就是为了屋檐下其他老人可以踏踏实实听故事……彼此关爱,相互融合,鲁化与老人们已经成为了一体。担心上厕所麻烦别人,宣讲时尽量不喝水;舍不得中断宣讲,放弃随老伴去市区的女儿家享受天伦之乐。鲁化说,“只要身体允许、只要居民需要,我会一直讲下去”。

每当老人们听完故事,哼着小曲走回家,鲁化的心里满是成就感。自己也是老人,鲁化说,他最懂老人的心思,生活条件好了,老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远远高于物质生活需求,老人们聚在一起听故事,聊新闻,了解国家政策方针,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化养老。

收获荣誉,自我提升

眼睛看不见,鲁化就通过听广播收集资料,平均每月更换20块电池,收音机也听坏了十几个。十年风雨无阻,鲁化新闻故事汇始终坚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他先后获评合肥市百姓学习之星,安徽省百姓学习之星,合肥十大杰出人物,安徽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等,不久前又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基层理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荣誉越来越多,鲁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必须有新内容、越讲越好,是他对自己的最低要求。每天听十几个小时广播新闻,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并把重要内容录下来,反复回放,仔细琢磨,直到烂熟于心;遇到疑惑,让家人帮忙上网查阅相关材料,为了理清思路,晚上,鲁化还要将白天收听的新闻信息在大脑里面“回炉”一遍,确保宣讲内容准确。每次“鲁化新闻故事汇”,他都把前一天从广播里收听到的新闻讲给大家听,传播最新鲜的资讯。

语言通俗接地气,把“大道理”转化成居民能听懂的“小故事”,鲁化新闻故事汇切口小,讲的都是百姓关心的事。“不管老头骂老太太,还是老太太打老头,都是家庭暴力统统要不得。”对老人们而言艰涩的法律、政策,在鲁化这里变成了通俗的语言、鲜活的故事。“不能躺在拆迁补偿的房子里睡大觉,年轻人还是要赶快学技术。”针对某些征地农民文化水平低、却又满足于现状的实际情况,鲁化语重心长。

虽然眼前一片漆黑,心中始终充满光明。不是在家里听广播,就是在小区宣讲,或者在去往宣讲的路上,没有一分钱报酬,鲁化却乐此不疲。

李荣霞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洪欣 文/摄

新闻推荐

司法为民,润物无声自芳华

现任庐阳区逍遥津街道司法所所长的刘晓莉,多年来坚守司法行政基层一线,坚守公平和正义,秉承责任与执着,将基层司法行政工...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