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劳模”见证合肥环卫从“大扫帚”到自动化

合肥晚报 2019-12-04 00:33 大字

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的环卫工,女儿继承父志,投身城市环卫。从一名普通的环卫工成长为一名环卫班长,又成为现在庐阳区环卫中心“大管家”。

一家两代人同为环卫工,甚至曾轮班同扫过一段马路,在半个多世纪的环卫清扫中,共同见证着合肥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父亲陈先诚1987年被评为合肥市劳动模范,1992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女儿陈恩燕接过了父亲手里的大扫帚,让劳模精神在自己身上传承,荣获“全国住建系统劳模”称号。

父亲坚守环卫事业近四十年

陈先诚1964年参加环卫工作,他退休前当清扫班长二十多年,先后清扫过合肥市长江中路、宿州路、美菱大道、逍遥津门口等全市“心脏”地带。从1983年到2003年,陈先诚连续四届被推选为合肥市政协委员。每年开两会,他每天都要回家住,不是家里有什么事情,而是为了第二天凌晨三点钟就起床去扫自己负责的那段马路。“扫马路的政协委员”,成为人们曾经给他的最美头衔。

扫马路捡垃圾的活,可以说是“简单劳动”,然而能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退休前,有人还为陈先诚算了笔细账。按每天清扫马路7500平方米,运垃圾3车,走10里路计算,将近40年的工作时间里,他已扫路1548万平方米,运送垃圾39000车,至少走了14万里路!

女承父志拿起大扫帚

1999年陈恩燕下岗,正当她考虑找个新工作时,身为环卫工人、省劳模的父亲劝她拿起大扫帚,当一名环卫工人。“别看这项工作脏、累,可也是磨练人的意志、助人成长的熔炉。”父亲陈先诚写给陈恩燕的信里,有鼓励,有鞭策。当年5月1日,陈恩燕来到了当时的合肥市中市区环卫大队,正式成为一名环卫工人。

20世纪90年代,环卫工的工作量很大,凌晨4点半要准时到岗,7点前整个打扫要结束,还要负责把垃圾运到垃圾站。凭着自己对工作的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陈恩燕成为同事们公认的“清扫能手”,单位也把她从一线工人提拔成清扫班长,如今她已成为庐阳区城管局环卫中心副主任。

从环卫一线走上领导岗位,陈恩燕并没有觉得轻松,反而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天天早出晚归,不断摸索管理经验,为的是带领环卫工人更好地完成保洁任务。

两代环卫工见证合肥环卫事业发展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环卫事业不断迎来改革和创新,他们这一对父女环卫工见证着合肥环卫事业的发展。

当年,陈先诚带的班组每年都是先进班组,至于其中的原因,陈先诚表示就三点:“嘴勤、手勤、腿勤。嘴勤就是讲责任、讲要求、讲安全;手勤就是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先去做;腿勤就是在路面上多转悠,看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

如今,“嘴勤、手勤、腿勤”这三点依然是城市环卫的清扫保洁原则,但变化的是环卫设备的不断升级。

陈恩燕说,近十几年合肥环卫变化很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主要依靠环卫工人力清扫,是“一把扫帚”扫遍大街小巷的时代。进入21世纪,环卫设备升级换代,清洁车等设备购入,越来越多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的清扫保洁设备运用,不论是清扫保洁的质量,还是减少环卫工人劳动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城市环卫迈向立体化机械作业的深度保洁,城市品质逐步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市民的城市卫生意识也越来越强。

肖倩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蒋瑜香

新闻推荐

最快30秒通关入境

一本护照、一个登机牌,再比对下指纹和人像,最快秒就能直接通关入境。日,记者从合肥市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获悉,该站率先在全省开...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