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国家使命” 参与全球科技竞争 新中国合肥70年大事记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在交付仪式上致辞(资料图)。新华社 发
○安徽科技创新“一号工程”进展迅速,预计在2020年10月前竣工交付使用。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牛国梁 摄
科技发展七十载,创新驱动铸未来。经过70年的创新驱动发展,合肥创新之路已然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
作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立两年来在项目建设、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正朝着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迈进。
进入新时代,合肥下好创新“先手棋”,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奋力谱写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新起点】
肩负着“国家使命” 参与全球科技竞争
这一次,合肥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参与者,更肩负着“国家使命”,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一支“生力军”。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2月27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正式启动。继上海之后,合肥是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是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集群优势,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交叉融合的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是重大科技和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的创新高地。
在这个“国字号”创新体系基础平台上,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产生一批世界级的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巨大提升,驱动我国从全球科技竞争“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将成为代表国家水平的策源地。
【成绩单】
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快建设重大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
勇攀科研高峰,多领域硕果屡结。
今年9月,外形类似中国古代“和氏璧”的大型超导磁体线圈——极向场6号线圈竣工交付,并启航运至法国ITER现场,为人类实现用核聚变解决能源问题打上“合肥制造”烙印。该设施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这领域的技术壁垒,生产设备实现了全国产化,同时还发展和完善了超导磁体制造的标准和相关规范,先后孕育出十余项专项标准。
窥一斑而知全豹。两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在信息领域,中科大主导研制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在能源领域,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屡创世界纪录,先后实现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及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1亿摄氏度。在健康领域,合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激酶为靶点的全细胞筛选库。在环境领域,大气环境监测三台载荷搭载“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实现在轨运行,首次获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浓度分布图,提升了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
合肥科学中心项目单位牵头完成的科技成果两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四次入选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一次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一次入选国际物理学重大突破,在量子、核聚变领域保持全球领跑地位。
【大项目】
争创一批“国字号”实验室
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是安徽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作为国家实验室前期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探索机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于2017年7月正式揭牌,目前已孕育出“墨子号”“京沪干线”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2019年6月30日,中科院量子创新院1号科研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该项目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工程之一,建成后将推动量子信息前沿核心关键技术的解决,打造国际一流的量子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正式获批、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落户合肥、合肥先进光源和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预研进展顺利……两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项目“跑步”前进,积极谋划推进能源国家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建设;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三代光源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再创新高,磁场强度达42.9T。在中科院组织的“十四五”大科学装置项目申报答辩中,合肥先进光源和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预研分别排名所有领域第一和资源环境领域第一。
同时,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作为我国类脑智能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已投入运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地面信息港初步上线试运行,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引进质子治疗系统的核心部件完成吊装。
【产业化】
若干未来产业在这里“孕育”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
两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经济发展“动力源”。其中,以类脑智能、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为主要方向,合肥加速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同时加快国产质子治疗设备研发集成,并推进产业化。
记者了解到,合肥依托科学中心在相关领域的基础研发优势,积极培育若干未来产业。
其中,信息领域,打造国家级量子产业中心,培育量子科技企业5家,关联企业20余家,从事量子领域科研人员600余人,量子产业相关专利占全国12.1%;能源领域,大力发展高温超导储能、超导电机、超高涡流制动器等超导产业以及超高场磁共振成像产业;健康领域,加快国产质子治疗设备研发集成,并推进产业化;环境领域,环境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系统、排放连续检测系统等在环保和气象观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蒋瑜香
新闻链接
2017年1月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合肥科学中心”)经国家批准设立。
2017年2月27日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动员大会在合肥召开。
2017年5月 依托科大讯飞等单位成立类脑智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2017年6月16日 中科大研究“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的量子纠缠分发。
2017年7月5日 科学岛托卡马克实现稳定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运行,创新的世界纪录。
2017年7月13日 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自主研发项目结合中科院大科学装置技术,研发出新型质子治疗设备。
2017年8月10日 中科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潘建伟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
2017年9月 开工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
2017年10月11日 本源量子计算科学有限公司发布量子计算云平台,这是全球首个上线投用的基于半导体量子芯片的量子计算云平台。
2018年10月9日 合肥滨湖科学城正式揭牌,规划面积491平方公里。
2018年12月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启动建设。
2018年12月 揭牌成立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
2019年1月 联合中科曙光加快布局建设合肥先进计算中心。
2019年6月30日 中科院量子创新院1号科研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2019年9月20日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极向场6号线圈(PF6线圈)竣工交付。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29日,在滴滴拼车上线四周年之际,滴滴发布全新拼车产品,并宣布12月3日将在包括合肥在内的26个城市推出拼成打1折,最...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