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下管廊将有超级“机器嗅觉” 危险气体泄漏时能第一时间报警,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合肥晚报 2019-12-17 02:09 大字

本报讯众所周知,狗鼻子嗅觉特别灵敏,在合肥的地下管廊中未来将用上一种新设备,就像是专门用来闻气味的“狗鼻子”,有望打破国外垄断。记者从合肥市城乡建设局获悉,一款被称为“机器嗅觉”的地下综合管廊燃气舱可燃气体探测器,经过3个月的现场监测运行,完成了在高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中的实地中试实验,已经在合肥召开了中试成果评审会。

揭开“机器嗅觉”的神秘面纱,它的研制原理是采用封装工艺的纳米阵列传感器,通过组建气敏传感与人工神经网络结合的办法,实现了纳米ZnO气敏元件对甲烷组分和相对浓度的识别。它通过对地下综合管廊内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进行实时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当面临危险气体泄漏时能第一时间声光报警并同步上传至管廊监控平台,保障管廊运维人员的安全。

现阶段,地下空间采用的检测设备多为电化学型法和接触燃烧式法检测器,存在设备体积大、检测预热时间长、运维繁琐需要定期返厂标定等问题。“机器嗅觉”气体感知器具有设备成本低、体积小、功耗低、预热快、灵敏度高、运营成本低等特点。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气体感知器中的纳米阵列传感器和处理器“大脑”,均为国产自主研发,这不仅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核心技术的趋势,并为长期运维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该技术经过3个月的现场监测运行,由市管线办牵头完成了在高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中的实地中试实验,并在合肥召开了中试成果评审会。在评审会上,五位顶尖的行业评审专家一致认定,该产品在使用寿命、功耗、反应灵敏度等方面均优于目前市场上同类型的气体感知器,在完善局部功能后便可在地下综合管廊和燃气行业推广应用。

目前,该产品在技术的先进性已走在国内前列。为了更好地推进相关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利用科教城市合肥优越的地理与人才环境,未来相关部门将规划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打造介孔材料的制造基地、检测芯片的量产基地并建立气体传感器检测实验室、孵化配套设备制造与方案集成企业,为整个技术形成产业规模提供优良的本土化平台。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 吴奇)

新闻推荐

插上智能“翅膀”,合肥制造升级蝶变

新闻摘要当前,新一代科技和产业革命迅猛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向各个领域渗透...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