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黑马事件” 合肥开启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新中国合肥70年大事记29

合肥晚报 2019-11-20 01:03 大字

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的资源和基础并不是“太起眼”,但合肥以“二线城市、一流科研”的独特现象,频繁引发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黑马合肥”成为众多媒体对合肥的评价。

其实,早在15年前,合肥就发生过一件具有全国轰动性的“黑马事件”——2004年,经国务院同意,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经过多年努力,在试点建设牵引带动下,合肥科技创新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成为合肥最闪亮的名片。

“闪亮时刻” 获批全国唯一“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这是一个闪亮的时刻,一个精彩的瞬间。11月27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正式揭牌,并隆重举行示范区开工仪式……”这一段文字摘自2004年11月28日出版的《安徽日报》。

进入新世纪以后,合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具有标志性事件的是,2004年11月27日,合肥成为全国首家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创新事业建设拉开新的篇章。

让我们回顾一下,合肥获批全国唯一“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历程:

2003年,安徽省合肥市提出建设“中国合肥科学城”的战略构想。同年年底至次年年初,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合肥市委、市政府多次赴京向国务院有关领导和部委专题汇报建设中国合肥科学城事宜,并与国家有关部委组成预研小组,成立预研报告和发展纲要起草小组。

2004年9月30日,省政府致函科技部,上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实施方案》。11月27日,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2005年1月,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首批项目开工,共7项,计划投资14.1亿元。

为推动工作的开展,2006年,中共合肥市委、市政府制定《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方案任务分解》,任务目标涉及市属25个相关部门和单位,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试点市建设的工作机制。

与此同时,合肥市每年安排科技创新专项基金1亿元,专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之后,又制定《合肥科技创新企业培育计划》和《合肥市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试点工作,全市全年有120家企业进入培育计划。35家企业列入试点企业。同时还制定《合肥市“科技小巨人”工程实施意见》,有20家企业进入“科技小巨人培育工程”。

为何是合肥?

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折射合肥创新之路

“黑马合肥”,这是近年来众多媒体对合肥的评价。如果将时间回到15年前,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同样属于那个年代具有轰动性的“黑马事件”。

为何是合肥?原因可以有许多,但肯定与合肥具有的科研基础和独特优势密不可分。梳理合肥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历程,折射出合肥的创新之路。

在2004年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之前,合肥就在布局和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瞄准国家创新战略,推进建设大科学装置和工程,持续强化基础和前沿研究,着力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

1984年4月,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开工建设,1991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是国内唯一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同步辐射光源,主要研究粒子加速器后光谱的结构和变化,为我国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学、化学、能源环境科学等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实验平台,已达到国际上低能光源的最高水平。2000年10月,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获批开工建设,2007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是国际首个、国内唯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主要对受控核聚变相关的前沿物理问题开展探索性实验研究,为未来稳态、安全、高效的先进商业聚变堆提供物理和工程技术基础。2008年5月,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获批开工建设……

如今,合肥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已建成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三个大科学装置,正在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

合肥一座“二线城市”,以“追赶发展、领跑创新”的勇者姿态,在科技创新事业上屡获突破,呈现出“一流科研”的现象,生动实践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重大命题。

“腾飞”的翅膀

科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合肥科技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科研实力和城市吸引力的提升,一大批标示性大项目、大企业相继“看中”合肥,不仅形成了自主研发能力,而且带动一大批关联成果的转化。

2009年合肥引入京东方,从零开始做新型显示产业,十年时间,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达到千亿元产值的规模。目前,合肥是全球唯一拥有6代线、8.5代线和10.5代线三条高世代线的城市,一个世界级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基地正在形成……

京东方的发展,是合肥在推动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中的具体表现。

随着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建设,合肥相继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呈现出投入增加、实力增强、贡献提升、环境优化的优良性发展态势,推动了经济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形成。

2017年,合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总数达到450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近40%。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为52.28%,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合肥市的主导产业,首次占据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

2008年,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又上新台阶,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57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01家,基本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相互衔接的汽车、家电、装备制造业、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软件、公共安全等八大产业集群。

2009年,合肥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新型工业化,保增长、促发展,深入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当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复,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获得科技部批复,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获得批复,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2010年,合肥市科技创新技术推进,不断进取,突出重点,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整合创新要素,在搭建服务平台、转化科技成果、改革管理体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1年,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继续推进,获批国家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国家科技金融试点、电子信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国家公共安全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等,城市体制机制创新指数居全国第6位。

经过多年努力,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蒋瑜香

新闻链接

1.2001年1月4日,合肥市与清华大学签订全面协议,主要内容有:双方共孵高科技基地;清华及时提供新技术成果,帮助合肥改造传统产业;合肥市重点骨干企业与清华共建技术开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把清华优秀教育资源引入合肥。

2.2001年,合肥市在经开区规划建设占地13平方千米的合肥大学城,揭开了合肥创建“大学城”的序幕。

3.2002年5月28日,合肥科技馆正式对市民开放,该馆为安徽省规模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

4.2002年7月15日,信息产业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已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DVD—EVD的重大成果,该成果出自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四创公司。

5.2003年,安徽省、合肥市提出建设“中国合肥科学城”战略构想。

6.2003年11月7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的第一个子项目,并正式运行。

7.2003年12月12日,由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和科大讯飞公司联合研制的全国首套具听和说功能的“语音电话本系统”在高新区投入使用。

8.2004年2月26日,合肥科学岛中科院等离子研究所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专吃“危险废弃物”的等离子体高温无氧热解炉。

9.2004年6月9日,占地7000平米的讯飞语音大厦竣工,标志着中国语音示范基地在合肥建成。

10.2004年11月27日,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11.2005年1月,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首批项目开工。

12.2005年3月30日,合肥微软技术中心签约仪式举行。

13.2008年,合肥科学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又上新台阶,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基本形成汽车、家电、装备制造业、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软件、公共安全等八大产业集群。

14.2009年,合肥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新型工业化,保增长、促发展,深入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当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复。

15.2011年,合肥第7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获全国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荣获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十大创新型城市”称号。

新闻推荐

2019年包河区“金秋送岗位,就业暖人心” 暨金秋招聘月公益专场招聘会

主办单位:包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单位:安徽合峰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举办时间:2019年11月20日(周三)下午2:00~5:00举办地...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