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直道是“初心”——“我从包公家乡来”系列报道之“肇庆篇”(中)
“包公是正义的化身,千百年来受到百姓敬仰,也是历代官员学习的楷模,更是当代党员学习的榜样。”——肇庆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黄兴 包拯是一位勤政、善政、爱民、为民的清官。心系民生,把江淮平原的先进生产经验和技术(包括种子、农具)带到端州,也是理所必然。至于他当时是怎样做的,史籍志书不可能详述细记;但在老百姓的心里口中,自有一种稗史记录。没有包拯为民善政的精神,端州就不可能在短短三年中,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包拯治端州,遗迹知多少,这最大的“遗迹”,就是所赠予的“包青天”三个字,这是千年不磨、万年不灭的“口碑”。
一、摩崖题刻显“清心”
包公兴端州,其中一件大事是兴文崇教,创办岭南第一个地方公办民助的书院。
宋庆历元年(1041)前后,书院建成,需要起个名字,包拯放眼远眺,北岭山下,石山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心念一动,便给书院起了个名字,叫“星岩书院”。这本是兴之所至,随手拈来,并没有专门的涵义。没想到他离任之后,却引起了骚客文人的揣测与猜想,去寻找“星岩”二字的来源和出处。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七星岩成为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提点刑狱周洪谐同钱聿到端州,包拯陪同他们游石室岩,留下了“提点刑狱周湛同提点刑狱钱聿知郡事包拯同至。庆历二年三月初九日”的题刻,这是包拯留下来的唯一墨迹,弥足珍贵,也弥补了《题端州郡斋》没能留下墨迹的遗憾。包拯的题刻,以最为简省的表达,不署朝官行,只书“提点刑狱”、“知郡事”最基本的职行称谓,既尊重上级而又不卑不亢;字字皆实,不伪以辞色,完全省却了虚字,全文一气呵成,一字不可增,一字不可减,更体现了包拯办事的严谨与不不苟。署“知郡事”,而不署“知军州事”,是包拯对职务的自称,如果是周湛或钱聿,会正式署“知军州事”而不会题“知郡事”。这与在州署清心堂《题端州郡高壁》一样,包拯形成了的自称的习惯。简短的二十个字,也体现了包拯的直道清心,换了别人,还真是写不出来。
庆历二年十一月底,石室岩题壁之后还不满三个月,包拯便离开端州,北上开封,当了京官。这与周、钱两位提点刑狱向仁宗皇帝报告端州的变化、包拯的政绩,是很有关系的。御史中丞王拱辰在仁宗皇帝前推荐包拯,也是由于了解包拯的能力与オ干,勤政与清廉。这就是包拯石室岩题刻的来由,解释了后世游客提出的疑问。
二、有血有肉的包拯
包拯治端,工作十分繁忙,但是忙里偷闲,他的业余生活还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在如今的包公文化园内,建了系列包拯任职时府衙的仿古建筑。在端州府署的后院建有轩亭,垒起假山(烂柯洞天)。据明万历《肇庆府志》载:
菊圆在府厅西,宋守包拯建。行十数武有轩,轩前垒为山,砥石为棋枰,榜曰‘烂柯洞天’,今废为廨舍。洗砚池,在府治西,北宋守包拯凿。
这些假山棋枰穿越时空,让游客们不仅联想,包拯与家人住在此处,会不会凭轩眺望,会不会在土垒的假山下,与小二包繶捉迷藏,会不会和包兴在石头棋枰上下棋……笔者想是会的。
周敦颐爱莲,包希仁爱菊,所以包拯他就开菊圃了。岭南的菊花和中原的菊花不一样,中原的菊花“我花开尽百花杀”是不落英的,而岭南的菊花“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是落英的,包拯也想看看金菊铺地的景象,偷闲牵妻携儿,荷锄垦地,栽菊篱下,这不是很有情致,很有乐趣么!一个胸存谋略,指划广南,以民为心的能吏清官,也必然不失闲情逸致,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之常情。由于当地群众知晓他爱菊,到了今天的肇庆包公文化园内,笔者发现,竖有包公塑像的肃穆大殿内,群众皆手持菊花前来瞻仰。
在府衙的八堂之中,包拯去得最多的是清心堂(静治堂),工作一天后他喜到此处闭目养神,想想一天的得失,计划明日的事务。无论是高兴、烦闷、忧愁、愤怒,都到清心堂坐一坐,想一想,平复一下心绪,调节一下精神。排沥屯田,根治瘟疫,他为端州获得好收成而高兴;到砚坑调查,进砚村考察,他为砚农的艰辛,官吏的贪滥而愤怒,诗情在胸中翻涌,“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他将在端州亲历的变化,浓缩成两句,放到他藏在心中很久而未能作出的五言律诗中,挥毫写到清心堂的白壁上,并立题目《书端州郡斋》。
三、践行终身的“初心”
包拯在清心堂上留下五言诗《题端州郡斋》: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
往哲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诗中“仓充燕雀喜”的“燕雀”,许多人都认为是燕子与麻雀,或是泛指各种鸟雀。其实是广东(岭南)特有的一种小鸟,如燕子大小的“峦”,外来人多不识此鸟,便称之为燕雀,中唐乐府诗人也曾经误为燕雀。端州人认为它是报喜鸟,看见它或者听到它的叫声就有喜事临门。李绅在诗中曾有“音书断绝听峦鹊,风水多虞祝媪龙”。由于端州州衙已经湮没,这首诗也没有留下墨迹,但是至今一千多年,端州老幼妇孺仍然开口成诵。
原肇庆市文化局局长孙重维幼年成长于包公故乡合肥,后因工作原因来到了肇庆。“从小我就喜欢看庐剧中的包公戏,以及后来的演义、文学作品。他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身正气、大义凛然、精忠报国的一个艺术形象。”命运总有自己的逻辑。到肇庆参加工作后,“我竟然从包公的故乡,来到他一展抱负的肇庆定居和工作,深感是一种缘分。”工作后,他深入了解当地关于包公的政绩表现。心目中包公的形象逐渐具体丰满起来。“从艺术化、传奇化的英雄,还原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灵的、可亲可敬的清官能吏,也种下了将他这首诗谱写成歌曲的心愿。”后来,他为包公名志诗《题端州郡斋》谱曲,创作了名为《清心为治本》的歌曲。用他的话来说,“从读到包公的诗,到动了写歌的心再到最终完成歌曲,经历了四十年的追寻。”
已退休的孙重维目前还在潜心研究包公文化。对于包公对千年后人们的影响,他还有很多话说。他说,我们新时代共产党人,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有着深厚传承的中国特色的理政价值观。而千年前的包公,则画出了这一价值的底线。我们现在来诵读包公的诗句,就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以温饱为底线和起点的美好生活,是人民千百年来永恒的向往,就更加理解我们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立国的宗旨。“古往今来,凡是将国家人民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仁人志士,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忘初心’。包拯的明志诗《题端州郡斋》宣示的,正是包公践行终身的“初心”。
(本刊记者顾雯鑫文/图)
新闻推荐
互动起来才能让“陌邻”变“睦邻” 江淮晨报社区行走进滨湖新区,亲子跳蚤市场、邻里文化节上演
6岁的许黉硕在“推销”自己的“商品”。晨报讯“便宜啦!便宜啦!书本一元一本,小玩具一元两个……”11月16日下午,在...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