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运垃圾当艺术品般精雕细琢 “80后”小伙与垃圾为伴 铸造“生活垃圾转运”新格局
合肥市庐阳区城管局转运中心永青固体废弃物转运站的张一翀,是一名与垃圾打了6年交道的“80后”。许多人都会好奇,一名年轻人为何能在脏累的岗位上一直坚持,张一翀说,这源于服务城市的信念和精益求精的理念。
投入紧张的垃圾转运工作
2012年,张一翀和另外九名年轻人一起加入合肥庐阳城管队伍。“在执法第一线实习的6个月中,我体验到了城管执法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但也看到市容秩序因我们的努力在不断向好。”张一翀说。实习期满后,他被分到了转运中心永青固体废弃物转运站。“说实话,刚到这里心里确实有些落差。”张一翀说。
不过,很快,紧张、繁忙的工作就让他无暇介怀。永青站作为全省最大、最先进的垃圾转运站,当时正准备试运行。“我们必须从无到有,摸索出一套安全高效的垃圾转运流程。”张一翀说,这让他和同事们都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感。“因为站内只有我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单位将我安排在中枢岗位,当了一名中控员,负责利用信息化手段调度垃圾转运。”张一翀说,试运行期间,可供试车的垃圾车并不多。为得到精确数据,他经常在忙完一整夜的转运工作后,又要接着细致地分析进站数据,缺少休息让他的双眼布满血丝,但他也因此收获了成果。依托这些数据,逐步优化、完善垃圾转运工作流程,并在1个月时间内,建立起一套安全、稳定、高效的工作流程,自永青站正式开站一直沿用至今。
也曾迷茫但最终明确目标
由于生活垃圾转运都在深夜和凌晨,张一翀也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夜猫子”。而且随着合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永青站所承担的垃圾转运量不断攀升,从开站时的日均四五百吨,到最高峰时的980余吨,日均1000吨的长期目标已逐渐摆在眼前。“如何在现有的人力物力基础上,将翻了一番的垃圾顺利运出,成为站里的一道难题。”张一翀说,长期连续无休的夜班加上工作压力让他身心俱疲,虽然年纪轻轻却需要靠吃药来缓解身体的不适。
“我因此心中也开始有些想法,毕竟同时期考入单位的十名大学生城管,在这四五年间都慢慢地调整到了管理岗位,只有我还在基层岗位天天和垃圾打交道,和电气设备故障检修作伴。”张一翀说,转运中心领导感觉到他情绪上的波动后和他谈心说:“小张,你现在是副站长了,也是站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年轻,有知识。不要觉得在一线就没啥作为。现在站里遇到了困难,也正是你发挥能力的时候。”张一翀说,领导的话语点醒了他。“在一线岗位同样是在为城市服务,而且更加重要,更需要我们付出!”他也因此逐渐明确了工作目标,将重点放在提高垃圾转运效率和细化职责上,誓言要在一线岗位上作出不一样的作为。
精雕细琢优化工作机制
作为承担合肥城区大部分垃圾转运任务的永青站,如果转运量不能及时提升,结果就是城市垃圾不能及时运出,进而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针对转运站遇到的瓶颈,张一翀和站长一起仔细琢磨各个工作环节后,开始对工作机制进行一系列的优化。
“运垃圾”看似是个粗活,但对于自动化水平很高的永青站来说,其实需要非常精细地开展工作。他首先是推行“轮岗”制工作,让各岗位的人员相互熟悉工作,从而确保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让岗位间相互调节,维持正常运行。同时,依据预计工作量和转运站效率,又进行了一系列精密的计算,对作业时间进行调整,将原先夜里零点开站、中午十一点关站,下午两点开站、四点关站适当向前后时间段延伸,并及时通知协调各垃圾收集、转运公司在时限内完成垃圾收集进站、转运出站工作,保证垃圾日产日清。就这样,随着工作流程的细化、工作节奏的稳定、工作效能的提升,垃圾转运量加大所带来的难题得以稳步解决,永青站这座华东一流的垃圾转运站也在逐步成长。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张一翀说,对于像他这样的“80后”一线环卫工作者来说,新时代的新作为就是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提升自我。“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我也将继续精雕细琢垃圾转运工作,努力成为环卫一线的好工匠,铸出城市管理新风貌。”他说。
通讯员 胡少殊 肖倩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文/摄
新闻推荐
喜报!喜报!近日,合肥市教育局发布合肥市2017-2019年度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名单,五一小学被授予合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