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四学子将赴南极科考

新安晚报 2019-10-17 11:09 大字

10月15日下午,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10月22日,雪龙号也将按计划从上海出发。这是雪龙号和雪龙2号首次双船出海执行科考任务。记者了解到,此次中国科大也将继续派出多位学生参与科考,其中一些样本也将通过雪龙2号运回。

科大四人任务各不相同

昨天上午,在上海极地科考基地内,雪龙号科考船停泊在港口,等待下周启航。来自科大博士一年级的王龙泉,正把从合肥运来的实验仪器逐一安放到船上。12月22日,王龙泉将乘飞机到澳大利亚霍巴特,然后搭乘雪龙号开启为期两个月的科考任务。

“科考船会经过罗斯海、阿蒙森海,在这条航线上,我会进行一些海洋大气方面的研究。”王龙泉说,比如对大气中的痕量气体,如臭氧、一氧化碳以及不完全燃烧的颗粒黑碳等气体的浓度进行检测,此外还会对大气中气体汞这种全球性污染物进行检测。

记者了解到,雪龙号将首先前往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后继续开展罗斯海、阿蒙森海工程和科考作业,然后回到戴维斯海、普里兹湾、中山站继续作业,预计2020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仪器比较重,需要先行安装,其中大部分要装在雪龙号的顶层夹板上。”王龙泉说,由于在上船之前雪龙号还要执行别的任务,所以他还会对这些仪器采取一些防水措施,保证在上船之后可以顺利开展实验。

中国科大极地环境研究室的谢周清教授介绍说,此次科大继续派出4名学生参与科考,所参与的任务和路线各不相同,除了王龙泉,剩下3位同学将分别前往长城站、位于罗斯海地区的新站,以及澳大利亚霍巴特到中山站之间的航线上开展相关工作。

样本将由雪龙2号带回

据介绍,这次南极科考,是雪龙号和雪龙2号首次双船出海执行任务,也尤其引人关注。谢周清介绍说,雪龙号是上世纪90年代中早期购入的,原设计是一艘冰区运输船,后经改造作为科考船使用,但科考能力存在先天不足,而雪龙2号的科考能力显然大大提升了。

记者了解到,与雪龙号相比,雪龙2号采用双向破冰设计,破冰能力更强,是全球第一艘双向破冰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能以2至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加雪行,大大拓展了极地考察的范围。

谢教授告诉记者,由于同学们的路线是根据作业海区和任务来确定的,所以今年没有中国科大学子乘坐雪龙2号参与科考。不过记者了解到,按计划,雪龙2号将首先前往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后继续开展南大洋宇航员海综合考察和长城站考察,预计2020年3月下旬回国,其中一名中国科大学子参与考察的样品将通过雪龙2号科考船带回来。

“到时候会有100斤的样本回来,根据线路,这些样本都会通过雪龙2号科考船运回来。”中国科大博士生孙博文告诉记者,他将于明年1月飞往智利,再转飞长城站参与科考,预计在那里工作到次月中旬回国;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利用箱式法采集土壤排放的气体,并研究它和温室效应的关系等。

多次科考期待新的成果

在此次参与科考的4位中国科大学生中,读研二的苏光明将于11月7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乘船赶赴中山站,12月23日前后返回,主要工作就是在这条航线上采集大气样品。

中国科大的博士后高月嵩已有两次南极科考经历。12月22日,他将和王龙泉一起从澳大利亚乘雪龙号赶赴罗斯海区域的新站工作,整个科考时间在两个月左右。他参与的是企鹅古生态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采集企鹅粪土沉积物,以及其他一些环境样品。虽然会与企鹅有近距离接触,但高月嵩表示,在科考过程中需要与企鹅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在我工作的时段,企鹅正处于繁殖季,不能打扰它们的生活。”

记者了解到,我国现有4座南极考察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和南极冰盖的中心。计划建设的位于罗斯海地区的新站,与现有4座考察站所处区域不同,气候环境、工作条件也比较简陋。高月嵩说,在野外作业,考察队可以提供一些保障,在考察区域附近会安放临时居住基地,里面配备食物、饮水、卫星电话等。“上次科考过程中,我们就遇到了暴风雪和白化天气,不得不临时调整计划,等恶劣天气消除之后再返回。”高月嵩说,虽然已经是第二次赴新站工作,但他仍充满期待,“在那里可能会发现历史上企鹅生态和气候变化的关系,这将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企鹅种群的动态。”万新宇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

新闻推荐

深入开展根治欠薪百日攻坚行动

本报讯笔者日前从区人社局获悉,自8月份以来,我区持续开展根治欠薪百日攻坚行动。该行动将持续到10月底,重点对工程建设...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