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住房事业砥砺前行 人均住房面积 涨了近十倍 从“分房”到商品住房市场化,合肥人居环境和住房条件均实现了大跨越

江淮晨报 2019-09-25 07:33 大字

美丽的小区内,孩子正在放风筝。

越来越多的小区开始提高物业服务标准和水平。

合肥首个高层建筑小区东海花园。

曾经的琥珀山庄也逐渐被高楼所掩盖。

随着时代的进步,房地产开发商还在小区内设置专门的运动场所。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合肥解放70周年。

细数70年来合肥人居住条件的变迁,变化虽大,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

70年来,从农村到城镇,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前行的住房改革,带给人们居住空间和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迁。

70年来,合肥市住房和房地产事业砥砺前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结构到多元构成的发展过程。

70年来,合肥房地产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促进居住环境改善、促进城乡人口流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见证了合肥市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

1985年前住房资源短缺产权公产房占绝对主导地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住房资源十分短缺,住房来源大多依靠统筹安排现有住房,或者合理分配新建住房。《合肥市志》里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合肥市住房状况——民国35年,合肥县城进行房屋登记,计登记房屋19964间,拥有房产权的有2063户,县城租房居住人口达80%以上。

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夕,全国190个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仅3.6平方米,缺房户达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7.5%。存量房中还存在大量危房和棚户区,住房质量得不到保障。

合肥广播电视大学退休干部陶余新告诉记者,1975年夏天和当时在十中当老师的妻子结婚时,十中领导特地腾出了半间小平房,大约9平方米,给他们做结婚用房。“1977年4月,女儿出生后,搬进了一间14平米的平房,不久我们自己动手在旁边搭建一个简易厨房,这样就觉得很宽敞了。又添置了衣橱、书橱,还买了一台电风扇,这在十中还是第一家拥有的,大家都很羡慕。”

单位大院不成套的瓦房没有厨房和卫生间。这样的房子,厕所公用,全体住户共用三两个自来水取水点,其余的生活起居全在一室之内。合肥学院房地产研究所副所长凌斌儿时住在金大塘附近这样的房子里。“上厕所要走将近150米。从1963年到1988年底我一直住在这里”,凌斌说,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尽管如此,这样的住房条件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

1985年前,合肥市的房屋产权公产房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虽然国家也鼓励私人建房、买房,但合肥在1985年底私有房屋只有64.3万平方米,仅占全市房屋总建筑面积的3.64%。这一时期的城市住宅建设由国家或集体为单位来进行统一投资、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厂里为我们在工厂旁边盖起了宿舍楼,当时的宿舍楼盖好后,还配建了卫生所、幼儿园、游泳馆、大食堂等”,曾经在合肥老肉联厂工作几十年的李楼延表示,那时候的工厂,习惯配建宿舍楼后,还会建设幼儿园等厂办设施,周围的居民都是非常羡慕的。

然而,随着岁月的更替,2014年,合肥肉联厂小区——这个在合肥历史上第一个通天然气、通自来水和有线电视的国有企业职工宿舍区斑驳、破旧而正式搬迁。

住房分配货币化后合肥房地产事业迈向全新时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国多个城市进行了住房改革的实践性探索,诸多创新迈出了第一步:1979年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获批、1980年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成立、1985年第一笔住房按揭贷款发放、1987年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

和全国同步,1988年2月,合肥市成立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合肥市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后,按照上级指示精神,该小组通过一系列调研、试点工作,于1992年制订出《合肥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有提租发补贴、实行公积金、配房交保金、出售公有住房、集资合作建房、建立住房基金、实行住房有偿信托管理等。翌年1月13日,省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了这个方案。

早在1993年前后,合肥市住房改革全面实施,逐步建立起住房公积金制度,人们住房消费观念日益变化更新,住房消费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这是合肥市房地产真正的起步阶段。合肥市居住区的优秀代表琥珀山庄、南园新村就是在这个阶段建成。

在这个商品化住宅建设的初期,住房还是以解决最基本的居住为主,基本上没有其他的要求,住宅在功能上存在很多不合理,比如不同使用功能空间的混合使用,交通流线的不合理,互相穿越,套间的大量存在,卫生间很小,存在暗间,动静空间互相干扰,小区配套设施等的不足。但是也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居住区建设,注重规划和建筑单体的设计。

“那时候人们买房,也不知道讲究户型,也不关注小区配套、设计,有条件直接就买”,合肥市房地产协会监事会副主席、安徽清源房地产研究院名誉院长李慧秋回忆。还是要提琥珀山庄,作为当时的标杆,该小区和周边环境设计非常和谐。但是几十年过去,缺点也在显现:整个小区基本都是多层没有电梯,而且也没有考虑过停车位的设计,造成现在整个小区非常难停车。

从1998年12月31日起,合肥市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一直到2002年,合肥市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了约40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寿终正寝。自此,在风雨中一路砥砺前行的合肥房地产事业,也迈向了全新的市场化时代。

合肥房地产市场逐步活跃起来。据统计,2000年全市属于个人购房的已占年房屋销售量的80%,上市户数比1999年提高近5倍。

商品房市场发展大批开发企业进入合肥

新世纪开始后,国家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住房制度的改革带来了市场的变化,政府开始实行大面积直管公房的改造,成片的危旧房屋改造后成为商品房。

合肥市房地产协会监事会副主席、安徽清源房地产研究院名誉院长李慧秋曾经在房产部门工作数十年,她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2000年左右的时候,合肥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还不是很多,合肥市应该是从2002年、2003年真正地开始建造商品房。

如果你在地图上关键词搜索全合肥,可以搜索到100多个带“花园”的小区,这一时期的商品房基本都是没有电梯的多层。

樊元正是2007年搬到位于明珠广场的东海花园小区的,当时房价是4500元一平方米。作为合肥市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层带电梯小区,东海花园在当年是合肥市比较高档的小区之一。

2004—2013年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国家对房地产密集调控的十年。房地产企业在此轮发展周期中,伴随市场规模的增大,企业数量急剧上升,但随着调控也进一步兼并整合,行业集中度快速提高。

根据《2004年合肥市房地产年鉴》记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发展,合肥房地产开发理念出现新变化,合肥市房地产开发已经从数量型、小规模向质量型、大规模和高效益转变,如世纪阳光花园、国际花都、碧湖云溪、龙居山庄、颐和花园等一批档次髙、规模大、配套全、科技新、环境美的生活小区。同时,房地产也由单一的住宅形式向多元化复合型地产方向发展,体育、商务、休闲地产等新型地产模式纷纷亮相,表现出明显的人性化特征。同时,人们对居住的工程、功能、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髙。

随着万科、保利、中海等大批全国知名房企纷纷进入合肥,合肥房地产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合肥房地产市场也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融创等全国各大知名房地产企业基本都在合肥落地生根,竞争加剧。房地产企业也在寻求多元化发展,从简单卖房到公寓开发、代建项目等多个枝头开花结果。

“从平房到砖混结构6楼,我一步步的都经历过”,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磊告诉记者,过去房改前的房子都是单位在管理,如今开发商开发商品房形成小区,基本实现了物业公司全管理。

“以前活动中心、绿化也不是太讲究。很明显地感受到,合肥自2008年以后,整个小区建设标准上来了,更加绿色,市民居住条件、活动中心都建立起来了。”王磊表示,现在人买房,对周围环境要求更多,开发企业也带来了新的理念,小区配套商业、服务全部跟上来了。这也是合肥市房地产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合肥人居环境和住房条件均实现了大跨越

曲折前行中的住房改革,带给合肥人民在居住空间和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迁。

从2007年启动廉租房建设,货币配租和实物配租结合,到2010年大力推进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房建设,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将廉租房纳入公租房政策体系实行并轨运行……近年来,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部署要求,不断加大投入,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为广大住房困难群体提供有力保障,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住房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功能上的完备,而是朝着更高品质生活的理想迈进。电梯直达让楼层越来越高,园林绿化让小区越来越美,人性化的配套服务让生活越来越舒心。高层住宅、花园洋房、高端别墅,一座座住宅建筑拔地而起,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最新发布的《合肥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2平方米,和1949年前后相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涨了近10倍。

要知道,哪怕到1982年合肥市人均居住面积才3.7平方米,1985年,全市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7.2平方米。从租房居住人口达80%以上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2平方米,合肥人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都实现了大跨越。

“1980年我刚到合肥的时候住在芜湖路209号的省商业厅宿舍区一个楼梯间,这个小阁子,比较破旧,只有6平米,仅能放下一张床。”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退休教授马传新告诉记者,他在合肥搬过6次家,现在住在一套带有露台的顶楼复式里。“随着祖国的日益富强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一步一重天。从无房到有房,面积由小变大,附属设施由无到简再到完备,生活环境由讲求室内装潢到注重小区生态。”

“在这里,我见证过市民的房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购房历程,分享着他们关于房子的喜怒哀乐,有父母把房子过户给孩子的,有夫妻一方过户给另一方的,有拥有第一个城市驿站的打工者。他们的欢声笑语里透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透着坚持努力的劲头。”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职工郭萍曾在交易中心轮岗过,见到过形形色色的购房者。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十九大报告为新时期住房提出了发展思路与目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奋斗梦想。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等城市“夹心层”和弱势群体来说,如何让他们居者有其屋,已经是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工作着力的重点。去年,合肥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稳步推进住房租赁试点;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房超过2万套,综合整治老旧小区173个。

合肥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合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527.17亿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住宅投资1165.86亿元,增长6.4%。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389.58万平方米,增长8.3%;商品房销售额1687.91亿元,增长22.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91.26万平方米,下降 6.5%。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52.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纳入统计范围的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施工企业1363户,比上年净增410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517.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房屋竣工面积6116.72万平方米,增长4.1%。

合肥市将着力构建系统完善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发展多元化住房租赁主体,启动9个城中村和危旧小区搬迁改造,综合整治老旧小区122个,新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6万套,稳妥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

余佼佼

新闻推荐

城市慢行风景独好

昨天,市民在翠微路童趣主题彩绘慢行道上行走。国庆前夕,合肥经开区翠微路、宝塔路、叠嶂路等一批慢行系统完善工程陆续...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