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规划引领建成一大批水利工程 淮河规划治理和展望座谈会在肥召开 ,已初步形成“合肥共识”

江淮晨报 2019-09-10 07:19 大字

9月9日,淮河规划治理和展望座谈会在合肥召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始终把淮河作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开发与保护。据了解,此次会议形成淮河规划治理与展望座谈会“合肥共识”(草案),提出构建引江济淮沿线现代农业文明创新引领样板示范先行区,让乡村成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治淮规划引领建成一大批水利工程

淮河作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淮河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肖幼在会议上介绍,治淮初期就确立了“应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理淮河方针,始终坚持规划先行。

从1951年编制第一部治淮规划《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至今已开展了五轮流域综合规划工作,还先后编制了一系列专业和专项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流域规划体系,为各个历史时期流域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规划引领下,掀起了三大历史阶段的治淮高潮,建成了一大批标志性水利工程,取得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开创性成果。建成了气势雄伟的大别山水库群,创造了中国第一座连拱坝、第一座大头坝、第一座自行设计的重力拱坝等一系列首创性成果,在水库建设实践中诞生的“佛子岭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现代坝工英才成长的摇篮。

同时,在淮河干流和支流上建设了众多的行蓄洪区和滞洪区,为防御不同量级的洪水提供了有效手段。开挖了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新汴河、淮沭河、梁济运河等大型人工河道,分洪、排涝、灌溉、航运,综合效益极为显著。此外,还建成了中国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不仅为超过1000万亩的良田提供了灌溉水源,还把大别山优质水源源不断地送往合肥。

连续14年未发生大范围突发性水污染事故

民间流传的“五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农田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就是淮河水环境变迁的生动写照。

肖幼介绍,淮河水污染防治被列为“九五”时 期“三河三湖”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1995年国务院颁布《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此后陆续开展了“零点行动”、淮河水体变清等重大防污治污行动。

从“九五”规划开始,国务院连续5次批复实施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五年规划。通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开展水污染联防等一系列措施,淮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2015年“水十条行动计划”要求在黄河、淮河开展生态流量(水位)试点,淮委选择7条河流和3个湖泊,研究确定生态流量(水位)控制指标。自2005年以来,淮河干流已连续14年未发生大范围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水质持续改善,从上世纪90年代Ⅴ及劣Ⅴ类水提升到常年保持在Ⅲ类水的水平。

构建引江济淮沿线现代农业文明创新引领样板示范先行区

9月9日下午,多位新中国治淮事业的专家学者、淮委科学技术委员会部分顾问和委员在会议中讨论并形成淮河规划治理与展望座谈会“合肥共识”(草案)。

肖幼表示,流域发展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南水北调东线生态净化能力和涵养功能,系统推进大运河治理管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构建南水北调东线—大运河历史文化与现代水文明走廊;同时,充分发挥引江济淮水资源配置战略作用,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综合生产力,构建引江济淮沿线现代农业文明创新引领、样板示范先行区,让乡村成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据介绍,在治淮目标上,通过推进“安心淮河、清澈淮河、生态淮河、富庶淮河、共享淮河、智慧淮河”建设,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较完善的现代化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到2035年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匹配的流域现代水治理体系,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流域水利现代化。晨报首席记者 周坤

晨报制图 李绍山

新闻推荐

130余项车驾管业务 足不出户就可办

本报讯记者9月9日从合肥交警部门获悉,交管部门通过开通微信“网上车管所”,实现车主足不出户即可网上办理10大类130余...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