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岁月小物件里 看时代大变化
收藏的磁带。
杨志文收藏的邮票。
王建成老人与珍藏的粮票。
孙立元老人与收录机。
聂先修老人的木箱。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70年间,咱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江淮晨报记者带您一起走进合肥市民的家中,通过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物件、“传家宝”中体会时代的大变化。
上个世纪50年代:木箱
木箱代代传承 满载合肥“书香”
在聂先修的客厅里,一个表面红漆基本脱落的木箱子静静地待在角落,“这个箱子是父亲为我打的,是用实木和铜条打的,上学的时候我就用它来做书包。后来大家都开始用布书包,母亲又给我缝了个新布包,这个箱子就被我放在家里专门用来装书了。”今年78岁的聂先修打开木箱,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摞摞书:“我以前在乡村里做医生,这是我近40年的临床内科治疗记录。”聂先修拿起一本封面已经掉色的笔记本对记者说。
在木箱里除了有厚厚一本的临床内科治疗记录,还有聂先修念书时写的日记、记账本和共和国将帅画册的珍藏版等。在这些泛黄的纸张上,聂先修用他工整有力的笔迹,把时光夹在一张张书页中。
这个来自60多年前的木箱并不是聂先修家中最老的物件,客厅另一边一个更老旧的木箱已有上百年历史,那是聂先修的父亲留给他的:“那个百年木箱是我的爷爷在父亲念书的时候为他打的,于是我的父亲在我念书的时候也为我打了一个木箱。”聂先修说,他的父亲从小就告诉他,农村人想要进城生活,过上好日子就要用功读书。在聂先修的家中,木箱已不仅仅是收纳物品的容器,它更多的是承载了家族文化的书香气息和对后人的期许:“这就是我的传家宝,我会把它传给我的小孙子。”聂先修摩挲着角落里的木箱说着。
谈及读书年代喜爱看的书,聂先修指着家中的书柜说:“以前就爱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现在爱看报纸。不过年轻人现在都用手机看书了,比我们那时候方便多啦!”谈及如今常常占领全国“最爱阅读城市”榜单前列的合肥,聂先修笑着对记者说:“现在条件好了,娃娃们都有学上了,你们更要好好读书,回报社会。”
上个世纪60年代:粮票
珍藏58张粮票 忆当年艰苦岁月
家住合肥庐阳区林店街道金池社区的王建成从口袋里掏出他的“宝贝”,一根黑色皮筋捆着黄色的牛皮纸,打开牛皮纸,里面包裹着58张粮票:“计划经济时代,粮票可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物品,要买东西都要靠它”。
今年74岁的王建成向记者展示他的收藏,从壹市两到拾市斤,各种面额、各个年份的应有尽有。1974年从部队退役后,王建成在铝厂工作,虽然每个月有45元左右的工资,但是没有粮票一样要饿肚子:“那时候单位每人30斤粮票,我年轻时自己一顿饭就可以吃掉一斤米饭,所以粮票根本不够用。”王建成翻看着这些粮票说:“哪像现在这么方便,想吃什么有什么!超市和菜市场离家近,虽然我不会用手机付钱,但现金也是很方便的。”
王建成解释,这些粮票是他的老伴偷偷攒下来的,虽然现在用不到粮票了,但这些粮票很有纪念意义,家中的小孙子每每来他这,都吵闹着要把这些粮票带回家玩:“小孩子没见过这玩意,觉得新奇,但我更想让他通过这些粮票,了解过去生活的艰苦,知道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国家带给我们的好日子。”
上个世纪70年代:邮票
一张张小邮票 承载着年少时的梦
历史人物、祖国名胜、自然风光……在交通尚不发达、信息较为闭塞的上个世纪70年代,杨志文就是通过一张张来自全国各地的邮票领略到祖国山水的美好。
今年54岁的杨志文从十几岁时就开始用集邮的方式来探索“外面的世界”,他说,小时候只要看着花花绿绿的邮票,心情就很好。在杨志文收集的上百张邮票中,最老的一张是从父亲1964年的一封信上裁取的,最遥远的邮票是朋友赠予的、来自以色列的邮票。对他来说,这些只有手心1/4大小的邮票,承载着他年少时对世界的憧憬和想象。
“以前我和朋友们联络都是靠书信,书信里就是大家的相互问候。虽然大家都在合肥,但那时候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大家想见一面还是有点难的。”最让他难忘的一封信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陆引进了香港的武打片《霍元甲》,让当时还在念书的他极为震撼:“哪看过这种片子呀,还有武打戏,节奏那么快,看得我们男孩子热血沸腾!”电影一看完,杨志文就立马给远在阜阳读书的姐姐寄去了一封信,里面抄录着电影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歌词。
杨志文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末和爱人刚刚认识,因为相聚太远,每个月只能通上两次书信,所以他每次都挑些精美的小邮票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给我爱人寄信的心情,又期待她收到信,又紧张自己写错了什么,那种憧憬和激动现在还能记得。”
“现在大家都不用书信了,现代手机通讯快捷多了,微信还能视频,捣几下手机就能见到老朋友。”杨志文摩挲着厚厚的集邮本说,自己最后一次写信是在2015年左右,那是女儿刚刚去外地上大学,虽然电子通讯已经很发达,杨志文还是给女儿寄去了一封家书,带着感慨贴上邮票,信中写满对女儿的叮咛。
上个世纪80年代:收录机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有意思多了”
“当年我们生产队应该只有我们一家有这个收录机,花了500多元呢!”今年70岁的孙立元在家中温柔地说道:“这个收录机是为了我老伴买的,她爱听庐剧,白天又总是一个人在家,为了不让她孤单,我四处托关系,东拼西凑才买到这台收录机”。
孙立元捣鼓着收录机对记者介绍:“这是双卡的收录机,在80年代很少见的。我和老伴以前总在睡觉前用它听听庐剧和广播,每天能听听里面的声音,就觉得日子美滋滋的;平日里,街坊邻居也会聚在家里一起听广播,那时候家里可热闹了”。
在收录机上,摆放着一排外盒已经发灰的磁带,邓丽君、小虎队、王杰……这些磁带上歌手的名字还依稀可见,虽然因为时间太久,磁带受损无法播放了,但孙立元仍保留着这些磁带,“这都是我女儿买的,她十几岁那会上的是住宿学校,每周末一回家就趴在收录机前听这些歌,虽然磁带坏了,但也舍不得扔。”
这台收录机因为线路问题已闲置了多年,渐渐退出了孙立元一家的日常生活中。现在孙立元和老伴习惯在睡前看看电视、玩玩手机:“女儿教我怎么用手机看新闻、听剧、查东西、发信息。我经常和几个老朋友们在微信上聊天,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有意思多了。”
见习记者 刘小容/文 晨报记者 李福凯/摄
通讯员 赵明 谭炎哲 凌慧 朱会会 许梦嫣
新闻推荐
孩子叫一声“妈妈”很难吗?对于听障儿童来说,真的很难很难。这不仅需要科学的训练,还需要特教老师无私的奉献。沙沙...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