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守护者

新安晚报 2019-08-22 09:19 大字

□合肥朱志恒

我从事企业宣传工作30余年,一路用文字、镜头,记录并见证了合肥“电之旅”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在合肥供电系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不变的信念,不辞辛劳地为省会市民的安全稳定用电保驾护航,这个群体就是合肥供电公司供电抢修班。这个班,也是我多年新闻工作中重点报道的对象。

过去,人们的意识中是没有“供电抢修”这个概念的。那时,用电者没有被服务的意识,而服务者也没有服务的概念。老百姓早就习惯了三天两头停电,习惯了在家中备足蜡烛,停电的夜晚,习惯了在黑暗中摸索着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电越来越多地进入千家万户,长时间停电,渐渐成了市民无法容忍的事。上世纪80年代末,合肥出现了之前鲜有所闻的“供电抢修”一词,也有了此前没多少人知晓的“供电抢修”电话。

1991年11月2日,合肥供电局成立了专门从事事故处理的抢修班。1993年3月12日,建立了事故抢修制度,公布了首个24小时应急事故处理电话,这也是合肥乃至安徽省首个向社会公开的供电抢修电话。抢修班,最早设在合肥四牌楼电力营销和调度楼内的一个大办公室内,也没有专门的抢修车辆,抢修人员有时出去抢修,还要开着三轮摩托车。抢修人员也没有个休息室,工作间隙也只能趴在办公桌上小眯一会儿。

很快,供电抢修的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抢修电话成了热线,电力抢修与110联动,4辆崭新的抢修车也投入使用。

1996年7月,电台开通了持续至今已23年的“供电一刻钟”节目后,让广大用电户有了投诉监督的新渠道,也迫使着供电人员不断转变服务观念,用心为用户服务。1998年5月,合肥供电抢修班,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状”,涌现出抢修班首任班长曹国强那样的劳模,根据其真实事迹改编创作的电视短剧《电力人》,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为了完成抢修任务,抢修班人员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96年8月18日,在抢修暴雨后的省歌舞团10千伏配变台架,26岁的侯琪在登杆时失足坠落,头部重重磕在马路牙上,最终抢救无效去世……

供电抢修工作琐碎而艰巨,小到一个家庭跳闸停电,大到一个小区、一段线路发生故障,他们都要在第一时间内飞奔过去。冰天雪地、疾风暴雨、烈日炎炎的自然环境下,都有他们辛苦忙碌的身影。夏天高温季节,他们曾一天接到了200多起抢修任务,常常是一处抢修任务还没有完成,另一个任务又来了,曾经有过连续30多个小时,抢修人员都没能好好睡上一觉的记录……

2000年10月,38岁的赵大庆当起了抢修班长。他放弃节假日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在岗位上度过了18个春节,在抢修车上断断续续听了18年的“春晚”,年夜饭就是一袋速冻水饺。他曾和我说,这么多年,他对家人深感愧疚,又深知这份工作的责任重大。每每看到万家灯火点亮的那一刻,他会感到自豪,这是激励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2018年,合肥市用电户总数为417万多户,其中城乡居民用电户数为383万多户,年总用电量321.3亿多千瓦。与1990年相比,这组惊人的数字,便是近30年来,合肥这座城市巨大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

现在,市民对“停电”的概念几乎陌生了,尤其是长时间停电,更是不能想象的事。合肥供电公司的网格化抢修模式,清晰明确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使得整个合肥市的供电抢修工作,无死角地全覆盖。供市民选择的停电报修方式,也多种多样,方便而快捷。

这个时代什么都在变,不变的是电力人“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庄重承诺。每天,供电抢修人员开着黄色抢修车,穿行在大街小巷,用青春和汗水,保障幸福之光照亮每一户人家。他们是一群光的守护者。他们的辛劳和业绩,也必将留在这个城市的记忆里。

新闻推荐

女大学生入职仅10天遭遇“骗子” 导致公司损失15万元

星报讯女大学生入职仅仅10天便遭遇“骗子”,并在对方忽悠下,从公司账上转了15万元至对方指定账户。今年7月,公司将其告上法...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