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共享让社区更有温度 包河区积极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

合肥晚报 2019-07-22 00:51 大字

2019年3月,合肥市包河区成功入选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为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增进社区融合,近年来,合肥市包河区不断创新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增强能力,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居民唱主角有事好商量

社区居民之间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产生纠纷,这些问题政府“不好管”,若听之任之,又容易导致矛盾升级。

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的社工张兰芝对此深有体会。“曾经,一群大妈正欢快地跳着广场舞,一袋垃圾从天而降。”回忆往事,张兰芝记忆犹新,“跳广场舞扰民,矛盾双方互不相让,居民一拨接一拨到社区投诉。”

退休居民需要娱乐,上班族需要休息,矛盾如何化解?这是滨湖世纪社区探索“互联网+社区治理”新模式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召开小区居民理事会,让舞蹈队成员和上班族代表充分发表意见,邀请老党员、老干部进行点评协调。”张兰芝说,经过三次商议,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在小区广场跳舞要控制音量,社区为跳欢快舞蹈的居民提供一块新场地,一场矛盾就此平息。

张兰芝说,化解社会矛盾只是居民理事会的一项功能,它的意义还在于为社区搭建了平等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基层公共事务从过去的政府单一管理到现在的社会多元共治,改变了“政府买单,群众不买账”的局面。

织密睦邻网服务有“套餐”

每天,社区食堂都会有那么一批熟悉的身影,茶余饭后,人们可以在此攀谈,互话家常。

近年来,包河区万年埠街道围绕更好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拉近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满足群众利益诉求,积极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打造“社区一小时”新模式。

社区新搬进来的张女士说:“原本居住在同一个小区互不相识,现在通过网络平台,彼此之间有了沟通,产生了归属感,这种睦邻友好的氛围,让社区更有家的感觉。”

线上服务的方式让众多社区居民享受便捷的社区服务,但是实践中却发现,仍有许多社区老人不会使用手机,甚至有些居民还不识字,线上服务的方式给他们的参与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为满足这类居民的服务需求,万年埠街道联合实创公益在每周二下午开展“社区一小时”活动,即社工、社区工作者通过“社区漫步”、“上门访视”、“居民便民服务”等方式,服务对网络使用不熟悉的居民。从最初的社区工作人员、社工到后来的社区居民骨干、楼栋长、社区党员都逐步加入,并形成一种社区工作习惯,服务活动也延伸到“老年人识字班”、“社区大学”,帮助社区居民与时俱进。

立足新需求社区有“智慧”

57岁的刘玉玲在方兴社区康园小区居住了快5年,可一出门谁都不认识,让她难有归属感,直到社区引入“互联网+社区”理念,整合多方资源,打造智慧化新型平台。

刘玉玲加入这个平台后,充分感受到时代的发展,与邻里乡亲之间交往日益密切,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参与社区治理,让我找到了存在感。”

该社区通过建立社区APP、党支部QQ群、微信群,及时发布社区建设动态,实现了信息共享和网上教育学习,将大家凝聚起来。通过平台这个“支点”,居民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

服务接地气治理有“项目”

近年来,包河区连续四届开展社区治理公益创投活动,重点资助社区治理类、平台建议类、专业服务类、为老服务类、社区协同治理类项目,共支持129家社会组织,实施公益项目156个,累计投入资金2045余万元,着力扶持一批专业化社会组织,打造一批优质化社会服务项目。通过连续开展公益创投,该区培育壮大了社区社会组织,丰富社区服务体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问题解决方式。

目前,该区已建成万慈社区揽湖苑“一米阳光”党群服务站并投入使用,今年计划建成3-5个,继续推进党群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着力开展好“延伸基本公共服务、深化党员志愿服务、引入社会组织服务、推进居民互助服务”等四项服务,致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该区积极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开创共治、共建、共享社区新理念,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给居民带来了“被需要”的满足感,带来了分享的快乐,也让社区更有温度。

陈凯方奇陈意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李后祥

新闻推荐

焊工童乃刚:焊花闪耀精彩人生

我叫童乃刚,是合肥燃气集团首席焊工。1986年,我入职合肥燃气,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于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焊...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