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生明月

合肥晚报 2019-07-21 00:48 大字

一座桥,连着我家和对岸的娘家。河是护城河,远远地溯上去,时间的那头,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以河为界,这边是城里人,那边是乡下人。到我结婚的时候,日新月异的城市,已经摊大饼似的摊到了乡下的乡下。这时候河对岸的房子也很值钱了,并没有什么城乡的区别。父母怕我远嫁,执意让先生把婚房买在娘家附近,正巧对岸几座悬剑似的高楼拔地而起,沿着马路排出一种睥睨老城区的气派,于是就下了定。在父母看来,这座桥造得好,挺有仪式感地搭在具有某种人生隐喻的楚河汉界上,即使闺女嫁出去,抬抬脚,也就回家了。

这座桥有年头,往上溯,不同的年代叫过各种名儿,延安路桥,芜湖路桥,大洋桥,通津桥……不过让此桥闻名遐迩的,还是“孝肃”二字——为纪念宋朝名臣包孝肃公,这座横跨合肥南淝河近千年的桥梁于1990年复名为孝肃桥,站在桥上,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扑面而来,“直则万世之公道伸,平则天下之人心服”,“孝于人民,肃于律己”,一座桥见证了淝河两岸的巨大变迁,但始终不变的,是包公故里老合肥人的“孝肃”精神。

古庐州水多,桥自然也多,但一座桥和一位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唯此桥得天独厚。据史料记载,孝肃桥始建于宋代,1309年重修,1496年复修,清康熙六年(1667)和道光四年(1824)又两度复修,光绪十三年(1887)再度续修……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达到六级航道标准的桥梁,是历经战乱和洪水后反复重建和改建的孝肃桥。

孝肃桥曾入选合肥“十佳老地名”,提起它,合肥人总是会感到无比亲切,而于我,这座桥更添了一重温馨的味道,因为,抬抬脚,就回家了。

我家在桥东,娘家在桥西。我若回娘家,往往是迎着夕照;父母若来我家,多是与朝阳打个照面。为什么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邂逅同一颗太阳呢?“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把女儿嫁出去的那天,娘家多半是这样悲戚忧伤的场面,好在一座桥飞架东西,使父母的牵挂得到某种具象化的安慰,他们从此把对女儿的照顾,扩容到了女儿的新家。有了宝宝之后,父母总是每天一大早就从桥上过来,比女儿、女婿上班打卡还要准时;而我从桥上走过,西去娘家的时候,必是暮色四合了,父母已经做好一桌可口的饭菜。这样日子细碎的烟火人家,在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中国家庭里,真是适宜极了。父母一辈子都在为一个孩子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似乎从未想过让自己光荣“退休”,或者更新换代地被别人挤“下岗”,辛苦是辛苦了些,可还有比这更甜蜜的事业吗?

我们一家在桥上走过了许多日升月落的日子,渐渐地,孩子也会走路了。我会站在桥上指给孩子看:西南面是万达广场,广场后面是姥姥家;西北边儿呢,是威斯汀酒店,酒店再往西走,就是包河公园;东南角儿,是咱们家,后边是和平广场;往东北,那片儿是坝上街,老合肥的东大门……咱们站的这座桥哇,叫孝肃桥,孝顺的“孝”,严肃的“肃”。我拉着他的小手,摸摸桥头赵朴初先生的题字,“孝肃”二字隐在朦胧的月色里,虽风尘仆仆,却熠熠生辉。

月在桥上,桥在水中央。天空是墨蓝色的,河水也成了一条泛着粼光的墨蓝丝带。

“妈妈,月亮。”他仰头对我说,葱段儿似的小手指,勾了勾那半轮明月。

“被吃了半边儿的月亮。”我和着他清脆的童声。

“刚才还没呢。”他很惊讶。四周高楼林立,繁华的商圈霓虹飞彩,那些高大的楼宇把天空切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我牵着他从高楼的缝隙里走过来的时候,并没有看到月亮害羞的身影。

“刚才,是谁躲在楼后头吃月亮吧。”我笑着说。

城市的发展太快了,快得让我们很难在市中心找到一片抬头就能看见月亮的空间,这座桥,是个例外。我要感谢这座桥的宽广,在拥挤的城市中拉开一条河的距离,让孩子快乐地走来走去——走到桥上,抬起头,就可以看见害羞的月亮。

月在桥上,桥在水中央。这边风景独好,美得像是一部童话。

□刘鹏艳

新闻推荐

法院上门治“赖” 竟遇保安拦路 肥西法院开展集中执行行动,拘传16人,拘留7人,结案22件

晨报讯7月17日,肥西法院开展一场集中执行行动。清晨5时50分,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跟随执行法官前往。截至当日17时,集中...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