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水事 ■ 张增华

安徽日报 2019-07-05 07:00 大字

老家位于合肥的紫蓬山南,江淮丘陵地貌,高低不平,高处为岗,低者为冲。老家的村子在岗地上,地势高,蓄水难。虽然村前屋后有几个“碟大碗大”的池塘,但是那些池塘水只能用于生产浇灌,不能饮用,因为村里人在池塘里漂鹅养鸭,在塘边拴猪拴牛,水面漂着一层绿藻,污染严重。水资源缺乏严重影响家乡人的生活质量。

老家的水来之不易。吃水要挑,用水要担;农田灌溉用水也要昼夜巡看,防堵防漏防截流。挑水的土井距村两里,建于清代,石板围砌,井壁光滑,石板被提水的绳索磨出一条条深沟,显出岁月的沧桑。挑水需要过一个冲,翻一个岗,小心趟过若干条鹅肠般的田埂小道。对挑水,我深有体会,曾经一段时间我负责给家里挑水。家里人口多,每天四五担水,不管晴天雨天,都要在土井和家之间的田埂路上辗转来回。陡坡田坎回荡着我负重的喘息,秧水沟倒映过我蹒跚的步态,逢上阴雨天则步步艰难,泥泞路滑,格外需要小心。挑水让我吃尽了苦头,也给我上了人生艰难的第一堂课。

有时家里的被子棉袄等大件需要浆洗,母亲常常带着我挑着它们到更远的二里半河边,寻一块干净宽敞的河面,洗洗涮涮,要花费半天时间。“双抢”时节,村里农田用水更是艰难,只要一个星期不下雨,田间作物就旱得冒烟。队与队之间之间就要开始抢水,半个月后塘干田干,本来和睦相处的乡邻为了用水大动干戈,甚至结下仇恨。缺水,成了老家发展的最大障碍,让老家人流汗流泪。因为缺水,村里的姑娘宁愿远嫁也都不愿留在村里,村里的光棍越来越多。有水吃、有水用、有水浇灌庄稼是村里人永远的梦。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村里人家有余粮,口袋也有了钱。家乡的几个村联合起来开始整修水利,深挖水塘,提高蓄水量。几个村民组经过合议,在天子山的高岗上建起了一座供水站,利用三级水泵把水从二里半河里抽到村前的水塘里,彻底改变了生产生活用水缺乏的状况。许多家庭也开始寻找地下水,花钱打压水井,解决吃水难的问题。水泵一开,水呼呼上来了,与水配套的是许多人家买了太阳能热水器,架在房顶上,洗澡洗衣方便。吃水用水的困难终于得到了解决,笑容浮上了人们的脸庞。那几年村里不少人家忙着盖高楼、买电器,娶媳妇,村里人的日子过得扬眉吐气。

近年来,老家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农田浇灌,生活用水由潜南干渠引入,社区还与自来水公司签订协议,将自来水引入各个家门,只要水龙头一开,干净卫生的水就汩汩流淌。有了水,各村有了发展的源动力,他们积极参与到农业示范园建设中,多种经营,苗木花草,养荷种莲,瓜果蔬菜一条龙。每年政府搭台,农户唱戏,社区乡镇办起了“瓜果采摘节”“荷花节”等节日,利用节日吸引省内外游客观光旅游,体味乡情乡音,品尝原汁原味农家土菜。人来得多了,村里人收入不断增加,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阳春三月,我与几个老同学相约去二里半河畔的天子山游玩。走过熟悉的田间小道,不经意间与土井撞个满怀,荒弃的土井落寞了,青苔爬上了井边光滑的石台,一蓬蓬野草在井沿四周铺展。遇到土井,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寻找着旧日的踪迹。春风轻抚我们的眉眼,阳光柔柔地照过来,土井停在时光的深处,悄然无声。

新闻推荐

工人文化宫 建设稳步推进

昨日,在水阳江路,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建设正稳步推进。据悉,该项目东侧为工人文化宫综合楼,地上由北向南设置18层的职工大学...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