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工匠精神,上海技工扎根合肥30多年

合肥日报 2019-06-21 08:30 大字

30多年坚持在“脏、苦、累”的锻造工作一线,为完成出口产品生产任务无私奉献,10年完成了18年的工作量……说起曾经的付出与成绩,今年78岁的陆锡荣淡淡一笑。在雷锋精神的鼓励下,他任劳任怨,发挥螺丝钉作用,践行工匠精神,为合肥轻工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响应号召支援合肥建设

“当时合肥轻工业机械厂刚刚成立,急需技术人才进行支援。”1959年,家住上海市宝山区的陆锡荣已经在上海耐火材料厂工作多年,由于技术过硬,业务水平受到普遍认可。1969年,因国家需要支援内地建设,陆锡荣被调入原合肥轻工业机械厂铸造车间工作。

陆锡荣告诉记者,当初他所在的合肥轻工业机械厂铸造车间对技术要求很高。“当别人给你一张图纸,你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把模型制作出来。”让陆锡荣欣慰的是,厂里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傅给他提供了很多帮助,让他可以在最快时间内制作出更精准、更完美的模型。

“他靠的就是苦干。”陆锡荣的妻子黄小妹说,他每天都坚持“早一点来,晚一点走”,发扬“笨鸟先飞”的精神。1991年4月份,工厂承担出口产品包捲机横梁的生产任务时,厂里经常停电,但他坚持每天都来上班,确保出口任务按期完成。

1992年,他共完成生产工时5626小时,完成率达232%,一个人生产合格铸造件81.5吨,无一废品。根据1983年至1992年的生产统计,他完成生产工时达44683个小时,可以说是“10年干了18年的活”。

废品率一直控制在3%以内

除了苦干,他还在实践中巧干。当时,厂里生产的复捲机机架质量一直不稳定,废品率较高。(下转2版)

新闻推荐

天气湿热 当心“梅雨病” 医生为您支招 打赢梅雨季节健康“保卫战”

6月17日安徽省正式入梅,频繁的降水和湿漉漉的空气将伴随市民一段时间。昨日,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和消化内科的专家...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