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污水处理厂出水达一级A标准,未来将实现“四水汇肥”

江淮晨报 2019-06-19 08:30 大字

滁河干渠灌区美景。

合肥市西南部生态补水匡河段。

“快看,快看……那是什么鸟啊,好美啊!”在环巢湖湿地森林公园门口,江淮晨报记者顺着一名小女孩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群白色的鸟儿在湿地公园不远处的小岛屿嬉戏盘旋。漫步巢湖岸边,远望湖光山色,近看清水碧波,好一幅人水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近日,水利部正式印发第二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验收城市名单,合肥顺利通过验收,正式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襟江带淮、坐拥巢湖的合肥,在“城湖共生、城水共治”的治水理念下,探索出了一条人水和谐的发展路径,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保障和支撑。

城湖共生

打出“组合拳”治理巢湖“毛细血管”

生活在巢湖岸边的渔民,对巢湖环境变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我小时候,巢湖的水还很清澈,湖里的鱼虾都非常丰富。”据方兴社区渔民方海平介绍,他在巢湖上靠渔业生活已40多年,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巢湖水质受到了影响, “十几年前,一到这个时候湖面就变成绿色,发出臭味。”不过在他看来,经过这几年的大力整治,巢湖的生态环境正在越变越好。

环境污染并非一朝一夕,解决污染问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合肥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对巢湖的综合治理上,合肥市始终坚持“城湖共生”理念,按照“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治水方略,从2012年开始,合肥定下了巢湖综合治理的六期项目工程实施计划。

合肥市水务局水政水资源处处长戴永胜介绍,以防洪和治河为主的一期工程,实施了南淝河、兆河等重点入湖河道防洪整治、环湖大堤防洪加固、河道清淤护岸及截污管网建设等16个项目;以治污和防污为主的二期工程,实施了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重要水源地保护、环湖湿地修复等98个项目;以扩容和保护为主的三期工程,实施了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工程;以小流域治理及环湖周边环境提升为主的四期工程,安排了13个项目;五期、六期工程则以小流域治理为抓手,划分187个小流域、116个治理单元,全面开展巢湖流域“毛细血管”的治理,从治源到治河再到治湖,形成一套完整的大湖治理科学理念和工程技术体系。

治理环境,造林绿化,完善交通,兴修水利,调整农业结构,拆迁复建,整治土地,旅游开发……合肥市在巢湖治理上打出一套“组合拳”。水质状况改善,富营养指数降低,蓝藻集聚得到了抑制,环境面貌不断提升……随着治理的不断深入推进,巢湖这颗璀璨明珠愈发光彩夺目。

城水共治

污水处理厂出水达一级A标准

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尽管坐拥巢湖,但合肥其实是个容易“口渴”的城市,优质水资源十分紧缺。自2013年建成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合肥进一步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城市节水工作,节水减排成效逐年提高。

为树立节水典型,合肥市水务局在去年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然而,想让这些企业(单位)、小区自掏腰包增添、更换设备实现节水,谈何容易。有的企业,水务局工作人员都跑了数次,从节水形势到节水政策,从节水技巧到节水效益,磨破嘴皮,费尽心思,终于说服70家企业、单位、小区,接受节水创建任务,实现年节水500万立方米。

如今在华地紫园等节水型小区,随处可见的景观水和绿化灌溉水的水源不再是自来水,而全部来自天然雨水和污水处理尾水,“光这一项每年就可以节水10万立方米。”戴永胜说道。

“而这些景观水和绿化灌溉水的水源,大多来源于试点期间合肥市城区12座进行提标改造的污水处理厂。其中,5个污水处理厂主要出水指标达到地表水类Ⅳ类,其余7个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这在全国是首创之举。”戴永胜说道。

戴永胜称,目前合肥市不仅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还促进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2016年,合肥市区万元GDP取水量下降到17.8立方米,新增节水6000万立方米。节水已逐渐成为广大市民和用水大户迈向“低碳健康文明生活、转型升级清洁生产”的新常态。

人水和谐

构建“四水汇肥”城市供水配置新格局

如今站在派河大桥上,可以看到引江济淮派河口泵站的节制闸已经初具规模,在这里,可以看到未来江淮运河的雏形。未来长江水到达巢湖之后,将从这里继续北上,为合肥以及皖北地区提供充足的水源。

据了解,在试点期间,按照“库水生活、湖水生产、江水补源、中水回用”的思路,合肥市投资40多亿元,组织实施并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

其中,拓展引入淠史杭灌区水库群的水并加强淠史杭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置换部分农业用水,保证城市生活用水;实施驷马山引江工程,将江水引入两大水库保障城市生产用水;实施引江济巢工程,将巢湖与长江连通起来,保障环湖周边农业生产用水。

未来,合肥在实施淠水入肥的基础上,通过驷马山灌区江水西引工程,龙河口水库引水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实现“四水汇肥”,保障城镇居民的安全饮水,满足河道生态基本需求,促进河湖水体有序流动。

晨报首席记者 周坤 文/摄 通讯员 王久丽

新闻推荐

第五届中欧生命科学论坛昨在肥开幕

本报讯6月18日,第五届中欧生命科学论坛在合肥开幕。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副部长张森出席活动并讲话,省科协副主席魏军锋...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