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近日,水利部正式印发第二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验收城市名单,合肥顺利通过验收,正式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和节水型城市,近年来,合肥市抓住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契机,按照“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建设思路,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坚持长远谋划、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治水不止,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条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新路子。
巢湖生态治理成效明显
试点期间,通过实施巢湖生态治理工程,巢湖水生态、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6年全湖平均水质由2011年的Ⅴ类好转为Ⅳ类,全湖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逐年下降。
合肥市实施了王咀湖、柏堰湖、巢湖沿岸等湿地建设工程;开展了环巢湖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水源涵养林1250亩,生态湿地绿化3020亩,堤岸绿化2.28万平米,新建、改建生态护岸76.1公里,建设巢湖生态湿地面积37.78平方公里;环巢湖滨岸绿化、水库水源保护区护岸绿化、河道岸坡修复绿化等工程建设使得全市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2%。环巢湖滨带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水源涵养、河道生态补水等工程建设有效恢复河道湖泊生态功能,促进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为保护河湖生态环境、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合肥市开展了滨湖湿地、园林公园建设等,园林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减轻了空气污染,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全市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试点期间,合肥市新建、扩建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厂,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按照准Ⅳ类标准进行提标改造,全市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2013年的36.7%提升至2016年的57%。
全面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力度整治农村污水垃圾,建立“全收集”目标,推行“桶装车载”垃圾收运新模式,实现收运全程不见天、不落地、污水不遗漏。同时,修建7131个垃圾房(池),配备3677台各类垃圾车,按照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全市乡镇垃圾进入规范的垃圾处理厂处理,基本做到收得起来、运得出去、处理得掉,农村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实施“百河千渠万塘”工程,河道、渠道、库塘等水面及周边环境的脏、乱、差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河、渠、库、塘内乱丢垃圾的现象基本得到遏止,全市水系连通进一步完善,河道景观功能得到恢复,当地生物栖息环境得到改善,全市水环境大幅提升。
科技创新建设友好型生态环境
立足保护环境、依托科技创新,合肥市调整产业结构,开展了一系列新理论和新技术研究,以科技创新创建合肥市环境友好型社会。
安徽省环保厅编制了《安徽省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用技术指南》。合肥市以此为鉴,采用了城镇污水三相内循环生物膜处理技术、城镇污水微好氧双模处理技术、城镇生活污水三级塘生物生态处理强化技术、黑臭河流内电解与光合补氧修复技术等开展河道污水治理、黑臭河水治理等,取得一定成效。
合肥市在全国全省率先推行全域全年全面禁烧,探索建立了秸秆禁烧的政策激励+网格管理+综合利用的常态化管理新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以上。
为解决水质蓝藻、富营养化等问题,合肥市运用生物操纵技术,连续多年不断扩大增殖放流规模,放流鲢鳙等净化水质鱼苗,改善董铺、大房郢水库、巢湖水质,取得一定成效,并获得科技进步三等奖。
宜居的生态更彰显城市特色
城水共生、人水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更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彰显城市特色。
随着巢湖环境的改善,各种体育、写生、摄影、旅游等活动在巢湖沿岸蓬勃开展。连年举办的环巢湖毅行大会,让巢湖文化和活力得到全面彰显。
合肥市还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工作,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加强节水宣传,开展 “节水天使在行动”和“留住一桶水”、“保护母亲河”等大型宣传活动……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全市人民积极参与进来,全民节水、护水意识大幅提高。
城区防洪达到百年一遇标准
试点期间,合肥市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水资源配置、防洪排涝及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利用,解决城市供水矛盾,巩固防洪安全,保障了城市水安全,有效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推进全市和谐社会构建。
合肥市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市用水总量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得到有效控制,将城市污水处理厂水质提升到准Ⅳ类标准,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并在工业冷却、生活杂用、绿化、施工中使用,中水回用量占城市污水处理排放量的45.9%。
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城区防洪已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主城区城市排涝达标率达到100%。城市供水能力不断增加,主城区城市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了99.1%,基本实现了供水全覆盖。
积极开展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260.72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和12.572万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
经济效益“水到渠成”
通过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建设,形成了以沼气、互利共生、畜禽养殖粪尿分离、秸秆再利用等为核心的多样化生态农业模式;一系列集生态环境整治与文化景观建设于一体的建设项目,塑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带动了全市旅游业发展;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随着试点的推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凸显,经济效益亦“水到渠成”。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合肥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展望未来,合肥市将抢抓“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全面落实“河长制”的机遇,在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指导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续写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李后祥
新闻推荐
合肥:下月起处理交通违法行为要“刷脸” 人脸识别系统7月1日启用;通过大数据比对,确保人证一致
本报讯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从合肥交警部门获悉,为规范非现场处罚程序,月1日开始,合肥市各交通违法处理窗口(交...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