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将丹心付报章 追记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合肥晚报原总编辑杨杰

芜湖日报 2019-06-11 01:18 大字

□《安徽日报》记者 范孝东

在同事的回忆中,他是对工作有着几近强迫症态度的“完美主义者”;在朋友的印象中,他是饭桌上电话里都放不下业务的“生活极无趣的男人”;在女儿的信中,他是经常不守信用的“大骗子爸爸”……

杨杰是个什么样的人?熟悉他的人总能给出自己的答案。其实,在杨杰的心里,自己的身份远没有这么复杂。病重的时候,他依然念念不忘:“单纯地做一个小编,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今年4月17日,合肥晚报社总编辑杨杰的人生永远定格在41岁。他留下的,除了英年早逝的遗憾,还有一位报人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用勤奋、敬业与执着书写的使命与担当,更有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不渝的理想与信念的力量。

“同志们,白纸黑字赖不掉”

——新闻理想一直没变

在江淮晨报全媒体发布中心编辑部副主任陈彦文的手机中,保存着一张照片。照片中十几张报纸版样在地面上一字排开,而杨杰正双膝跪地、双手撑地趴在上面认真查看。“每当我有所懈怠,就会把这张照片拿出来看看。”陈彦文说。

这一姿势,诠释了杨杰20年来对新闻事业的追求与热爱。1999年大学毕业,21岁的杨杰进入合肥晚报社(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前身)工作,从江淮晨报记者做起,直至成长为报社总编辑,并在2016年调任合肥晚报总编辑。岗位一直在变,对新闻理想的追求一直没变。

工作投入专注,严谨执着,追求完美,是同事们对杨杰的共同印象。当记者时,火车上饭桌上都能看到他赶稿的身影;当编辑时,在版面编排上极尽“纠结”之能事,直至设计出最具表现力的形式和创意;当总编辑时,他当班签样,每一个标题、字句、标点,都要细细推敲,成为报社“经常磨到最后的那个人”。

2017年5月,徽商大会召开期间,合肥晚报做了一期特刊。

在封面版式的设计上,编辑的版样被杨杰改了又改,推倒重来了四五次直至凌晨3点多才最终定稿。第二天,编辑把几个不同的版样发到朋友圈里,引来同事戏评:“分明见到杨总纠结的全过程”。

“今天杨总值班。”无论在江淮晨报还是在合肥晚报,每个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潜在含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即使上床休息后,合肥晚报微信新闻部编辑邓齐还是经常被杨杰的电话吵醒:“再琢磨琢磨封面和标题。”哪怕已经不在江淮晨报任职,他还会在发现问题后建议江淮晨报副总编辑陈晓敏“中止付印,重新编辑”。甚至,连员工家属都知道“报社那个杨总”。每次陈彦文下班迟了,她的父母都明白:“又是那个杨总值班。”

“强迫症”“爱折腾”……私下里同事们经常吐槽杨杰“死磕自己,折磨他人”。杨杰并不生气,只是半开玩笑地回应说:“同志们,白纸黑字赖不掉!作为一名新闻人,半点疏忽大意都要不得。”

“只要看看杨总趴在地上的样子,每个人都会理解他的坚持。”看完照片,陈彦文开始“死磕”自己的版面。

“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必须要完成”

——创新融合一直没变

“纸媒黄昏”“报纸已死”……在全新的新闻传播环境下,各类新媒体强势涌现,传统媒体的发展受到巨大冲击。转型,成为多家纸质媒体的艰难选择。然而,如何转?向何处转?业界并没有现成的经验。

正是在生存下去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杨杰在2016年从江淮晨报“转战”至合肥晚报,开始“接管”这份已近60岁老报纸的命运。临危受命,负重前行,杨杰信心弥坚:“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必须要完成!”

(下转2版)

□记者手记

为理想而奋斗

用青春写无悔

走访杨杰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听身边人述说杨杰的点点滴滴,对记者来说,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采访。随着采访的深入,杨杰追求完美的敬业态度、坚守如初的新闻理想、锐意创新的担当意识、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在记者心中荡开的涟漪越来越大。

“为众人抱薪,为理想开路,为城市守望”,杨杰把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在时代前进的方向上。他短暂的一生,既是为自己的新闻理想而奋斗的一生,也是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鞠躬尽瘁的一生。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学习杨杰,就要像他那样精益求精、孜孜以求,努力做一名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时代大潮的发展中,坚守初心,牢记使命,谱写穿越时空的中国故事精彩篇章。

新闻推荐

“爱心妈妈”用爱温暖孩子的心灵 走近全国首创双亲家庭照顾模式“阳光家园”

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这是一组特殊的家庭。在合肥市儿童福利院阳光家园,这里有13户普通而又特殊的家庭。2001年11月...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