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宿交口与电信有关的记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长江中路与宿州路交口成了合肥电信的大本营,电信柜台、鸽子笼似的电话间,曾经留下了多少人的美好记忆。
合肥市邮电局是1955年从淮河路李公祠迁到长江路120号的,当初的门牌号是宿州路47号。在1992年之前,那里却是一幢四层高的苏式建筑,即服务了几代合肥人的老邮电局大厦,合肥人俗称它为四牌楼邮电局。
大家现在看到的邮政大楼是1992年随着长江路拓宽改造同步建设的,1995年投入使用。
我在网上找到一张当年的照片,主楼的正上方赫然镌刻着“合肥市邮电局”六个繁体字,门前的长江路上行人三三两两,有的在步行,有的在骑着自行车,只有一辆小轿车打邮电大楼前驶过,和今天长江路上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有人形象地描述那年那月的邮电状况,四牌楼邮政局一楼营业大厅的电报和电话业务,繁忙的景象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今天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可倒退几十年,一般老百姓的家里连电话也没有,打长途要到邮电局,先登记填表,交给营业员。营业员把话单交给接线员,叫通后通知你到几号电话室接听电话,同时开始计时,挂线后按时间计算话费,打一次长途电话的过程麻烦得很。有时候线路繁忙还打不通,只好再跑一次邮电局。
当时的营业大厅内有长话隔音间11间、市话隔音间2间,以及电信服务台。服务台有专人解答用户咨询。装有长话显号器1部,提示候话用户接听长途电话。支局配有电传机4部、市内电话5部、长话小总机1部,经办国际国内长途报话业务、传真电报业务及公用市话业务。
同样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老邮局边的“代写书信”,在通讯落后的年代,曾帮助无数人,完成了自己的情感传递。
1955年,合肥市邮政大楼建成后,在宿州路这边的入口处以及附近的巷口里,有几个摊点是代写书信的。一张破旧不堪的小桌外加一张板凳,小桌上放着笔砚墨盒等书写工具。
早期从事这行当的,以用毛笔者居多,后来自来水笔普及,才出现用钢笔替人写信的。代笔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客人具备口头表达能力,由他们口述,代笔者一句不误地照录;另一种客户基本不具备准确叙事能力,他们唠叨出想要传达的意思,组织文字全凭代写书信的“捉刀”。
代写书信的大都有私塾的底子,喜欢套用尺牍中半文不白的谦辞,如开头是“敬启者,见字如面”,结尾则是“余容后禀,善自珍摄”等,千篇一律,每封信都用得上。信写完,代笔者把全文读给顾客听,客人听出遗漏的内容,可以要求逐一添上,有求必应。
其实,他们的收益并不高。你想,那时国内平信的邮资只有八分钱,替人写一封信,扣除信纸信封等成本之后的实际进账,大致如此。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收入也不过块把钱。当年生活水平低,微薄收入便可养家糊口,日子虽清贫,但不至于断顿。
□李云胜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六一”前夕,省市区领导分别到我区各小学幼儿园,看望慰问少年儿童,向小朋友们致以节日祝贺,向广大少儿工作者表示...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