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我的国
□合肥任璐璐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我的成长记忆和家庭记忆,恰好是我们国家快速发展变化的轨迹的一部分。
1978年,即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我的父亲考上了开封师专,这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毕业后,父亲成了一名中学数学老师。
1997年,在我紧张的中考期间,父亲考上了河南大学的研究生。此时他已经40多岁了,周围的人都赞叹不已。父亲离开家去求学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加油!考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自己心里一定要知道未来想做什么,为了这个目标怎么去努力。”直到今天,这句话仍然指导着我的言行。
爸爸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去河南省实验中学当老师,而我也随着他进入了这所省重点高中。爸爸一辈子担任数学老师,跟学生、家长接触最多,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是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思维敏捷,对孩子们很有耐心,解题答题时从来都是笑眯眯的。父亲带的班级成绩总是全年级前三名,而他也多次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提起父亲,我的心里总是充满着自豪,而我也在父亲母亲的言传身教中,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知识,学做人。
2007年我考上浙江传媒学院,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做一名优秀的记者,做一位出色的编导,是我多年的梦想。我特别喜欢柴静。我喜欢她云淡风轻又言语犀利地面对每一位采访对象的风格,钦佩她直面现实的温柔和坚定。我一直坚信,每一位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都是靠近观众,走近群众,温暖着别人也温暖着自己。
2011年,我考入安徽电视台下属的传媒公司,正式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远离家乡河南,远离父母,一个女子在外地打拼,并不容易。但是,父母的支持和自立自强的性格,更加坚定了我留在合肥这个城市的决心。
2013年,我考入安徽广播电视台,正式成为安徽台国际频道的一名编导。
担任编导的6年时间里,我的主要工作是带领外籍嘉宾到安徽各地市,去探寻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做过的节目涉及各种选题:有拍摄新石器晚期部落遗址,探寻史前文明源头的(凌家滩文化),有记录天柱山迎来的一批俄罗斯客人,以及天柱山风土人情的。我还前往黄山,跟踪拍摄来自美国旧金山大学生团队和美国纪录片摄制组,跟随他们走进当地人家,观赏徽州美景,领悟徽州记忆……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外出采访中,我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感知到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亲历过的很多的人和事,都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我用镜头和纪录片成品,记录着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中国梦”。我所做的节目,曾获得“安徽新闻奖”三等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二等奖,征文获得省广电系统征文三等奖等等,这些,都给我以莫大的鞭策和鼓励。
2016年,已经退休的父亲,突然告诉我说,他要去援疆,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但不管怎样,父亲还是跟随着河南省各行各业“对口援疆”的优秀人才,去了新疆哈密,进了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在援疆的岁月里,父亲用学生们的优秀成绩作证明,为援疆事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从黄河之滨,到天山南北,他们踏着先辈的足迹,就像那雪山的青松,就像那绿洲的白杨,就像那戈壁的红柳,就像那沙漠的胡杨。”父亲,再一次让我仰视,让我敬佩。也是在这一年,母亲退休了,从三尺讲台上走了下来。但她心中的教师信念,教育孩子的理念,还依旧保持不变。退休的母亲,还像在职时一样,永远是一位教师的风范。
这就是我的故事,我的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一个普通人家的故事。而任何一个家庭的故事,都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正是无数个普通人家的故事,组成了中国前进发展进程中波澜壮阔的画卷。
我们一家人,在祖国各个角落的成长、发展的故事,是这个国家前进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很坎坷,现在很精彩,未来会更加灿烂。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像父亲那样,留下一首赞歌。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进取,继续前行。
新闻推荐
晨报讯5月14日,江淮晨报记者从合肥市工业企业品牌对标诊断活动专题宣传对接会上获悉,瞄准企业发展痛点,合肥市经信局通...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