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一城一校联手打造人才“强磁场”
4月19日,海内外300多名优秀学者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加“墨子论坛”。“墨子论坛”并非研究墨子,而只是以“墨子”为名,由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市政府联合举办,今年已是第三次了。
近年来,中国科大与合肥市连续联合开展“合肥大师论坛”“与诺贝尔奖获得者面对面”等多种形式的人才交流和合作活动。
据统计,2018年城校之间共举办22场活动,邀请25位大师来访,包括诺奖获得者4位,图灵奖或菲尔兹奖得主2位,院士16位。本次的“墨子论坛”不仅有顶尖专家的专题报告和前沿领域的学术研讨,还有一些科研院所推介与参观活动。
近半个世纪以来,得益于中国科大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合肥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而合肥市同样为中科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园区规划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巨大帮助。
一城一校相辅相成,联手打造人才“强磁场”,也演绎出动人的城校情缘。
“合肥能把人留住!”
选择在合肥扎根之前,俞君英博士考察了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的国内很多地方,而最终选择合肥,是“在全面评估后的一种综合考虑基础上决定的”。
俞君英博士是细胞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科学家。2007年,俞君英博士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的身份与日本山中伸弥研究组分别在《科学》和《细胞》期刊上同时报道了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将人类皮肤细胞成功转化为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
2016年,俞君英在安徽合肥创立安徽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据公司副总裁徐杰介绍,公司当时选择在合肥,看中的是中国科大以及中科院的人才资源,而最担心的也是坐拥这些资源而招不到人。
“合肥能把人留住!”3年多时间,徐杰的担忧早已烟消云散。现在,中盛溯源聚集了来自全球的顶尖细胞工业专业人才,其中博士和硕士学历的研发人员占95%以上。这其中有不少人是俞君英的“粉丝”或者中国科大的“粉丝”。
和俞君英一起创立中盛溯源的正是有着中国科大背景的张颖博士。张颖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现在担任公司研发总监职务,负责公司人类细胞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运营等工作。
毕业10多年后重新回到合肥,母校仍然给予张颖很大的帮助。借助于中国科大的科研和人才资源,中盛溯源的“揽才计划”进展得相当顺利。
“人才是有磁场的,尤其是高端人才,更看重这个磁场。”中科美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仲城对此深有感触。
中科美络是一家聚焦公车管理和公务出行的信息产业类企业。“按理说做信息产业的,比合肥更具有人才优势的城市应该有很多。但是人才有一个特点,特别是高端人才,吸引他们的除了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外,还有成长环境。”吴仲城说,无论是合肥,还是像中国科大这样的高校科研院所,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高端人才十分看重的科研氛围。
为人才铺设实现梦想的舞台
2017年12月23日,安徽省将最好的医院之一——安徽省立医院“交给”中国科大。在挂牌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同时,中国科大最年轻的学科——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也因此得到了一个高起点的发展。
记者从中国科大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该校目前已获批设置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完成首届医学英才班的招生工作。这种强强联合带来的结果是,推动生命与医学领域重大成果产生,促进生命科学与医学协同发展,推动国家临床试验医院建设。
据了解,目前中国科大正推动成立“肿瘤免疫研究治疗中心”,参与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建设等,探索建立生命健康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展智慧医疗、精准医疗,探索建立生命科学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创新链。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式获批开建。这是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不仅意味着合肥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成为其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从“墨子号”到光量子计算机,从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到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从铁基超导到众多的科研创新成果蓬勃而出……这一系列的重大科研成果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中国科大。
科研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如果说科技实力是“吸引人才”的最强因素,那么,好的人才政策则是让他们“留下来”的最强保障。一城一校之间正可以优势互补,相互“联手”为人才铺设实现梦想的舞台。
2017年6月,合肥市推出“人才新政20条”,提出“5年不少于20亿专项经费”的人才政策。去年4月,合肥市更是提出未来7年内将拿出超百亿元资金,从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创业扶持等多个方面推出多重优惠政策,这个政策常被人们称为“养人政策8条”。
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在“墨子论坛”上说,之所以将论坛冠以“墨子”之名,既是因为墨子有“科圣”之称,也因为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而这两个因素或许也是合肥“养人磁力”的重要来源。
新闻推荐
从小街小巷林立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从污水横流的城中村到现代化的宜居小区……15年间,49岁的黄求霞大姐以经济普查员...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