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全球科技竞争从“跟跑者”到“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合肥城市的“创新基因” 早已渗入人才培养模式
昔日的合肥,因科教而闻名;今天的合肥,因科研和创新而更具竞争力。作为本届“墨子论坛”首次设立的项目,4月19日晚召开的合肥高校科研院所推介会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学院等院所、院校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合肥城市“创新基因”以及人才培养新方向。
科研实力从全球科技竞争的“跟跑者”到“并行者”“领跑者”
作为外界眼中“高精尖”科学技术集聚地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到底有何魅力?此次推介会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率先“亮相”,作为中国科学院重要的综合性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它与大蜀山“隔湖相望”,向南远眺,目力所及之处,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可谓自然、科学相得益彰。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的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平台,成为驱动我国从全球科技竞争“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代表国家水平的策源地。合肥研究院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单位之一,承担着其中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的主建任务。
目前,合肥研究院已建成2项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建1项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预研2项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实验研究设施;谋划1项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此外,合肥研究院拥有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2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人才培养高校聚集合肥成科技创新人才“输出地”
近年来,合肥在科技创新上的“大踏步向前”有目共睹,除了吸纳全球各地的科技人才,作为“科教之城”的合肥也成为科技创新人才“输出地”。
从合肥联大诞生,到中科大、合肥工大、安徽大学等在肥高校持续发力,再到北大、清华、北航等名校纷纷在肥建设研究机构……如今的合肥,已经借力“校城同建”为城市的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合肥工业大学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去年该校科研经费已突破4亿元、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3项,位列国内高校的前50位;去年学校授权的专利达到721件,位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专利授权量第18位。
“2017年9月,安徽大学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建‘安大互联网学院’,在互联网人才的培养上进行全新探索。”安徽大学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作为安徽省唯一的“互联网学院”,目前,已设置了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子商务等4个本科专业。另外,2017年,安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改革先行城市“创新基因”早已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
合肥这座城市创新的“基因”,早已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有所体现。
1980年,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小岗村”的合肥联大诞生,就成为第一次引领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创举。1985年,安徽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共建合肥联合大学协议,成为德方在中国重点援建的两所示范性应用型高校之一。
彼时,它就率先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并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经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系统改革和实践。“这在80年代的教育史上还是史无前例的,在开门办学的全球视野中,我们也一直坚持走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合肥学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与德国结缘的30多年里,该校已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和德国博戈公司开展“无人工厂”探索、与德国西韦德集团共建“建筑及材料研发中心”、与德国毕克化学开展合作等,都显著提升了学校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不仅是“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和培养,记者从现场了解到,目前该校还与中外企业、政府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等41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
“今后,我们也将不断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前行、探索,尤其是本次参加墨子论坛,更希望能和更多的青年才俊沟通交流,共同为合肥这座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合肥学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晨报记者 刘梅梅
新闻推荐
4月18日,合肥海关和黄山市卫健委、疾控中心、人民医院、边防及民航,在屯溪国际机场联合开展口岸传染病防控应急处置无...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