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不同时代的结婚证, 你见过么?

合肥晚报 2019-04-17 01:01 大字

○上世纪80年代结婚证

○上世纪60年代结婚证

○上世纪50年代结婚证

○上世纪80年代新婚家庭

成家,立业。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结婚是一件人生大事,领结婚证、办婚礼更是婚姻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结婚时家庭必备品从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等“三转一响”到如今汽车、精美住宅等大宗商品,婚姻大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反映出百姓生活的巨变。

上世纪50年代 废除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

“……通过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在婚姻问题上系统批驳了旧思想、旧制度、旧习惯,并且树立了新思想、新制度和新风气的阵地……”“……用回忆方法漫谈旧婚姻制度之苦,用真人真事体验新婚姻制度的好处……”市档案馆留存的1953年合肥市人民政府民政科贯彻婚姻法运动月总结报告中的这段话表明,上世纪50年代,婚姻不仅是男女双方组建家庭,也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运动。

而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让婚姻证书出现了崭新的形式和内容。50年代刚开始时,结婚证书为奖状制式,讲究的是简洁,薄薄的纸面上除了用繁体竖排写着结婚人的姓名、年龄、籍贯、签名以及证婚人的签名外,基本没有其他华丽的装饰。从1952、1953年开始,结婚证上才逐渐出现和平鸽、棉花、稻穗、红旗、双喜等等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图案,背面还印上了婚姻法的相关条例,文字竖排也逐渐转变为横排形式,直至60年代基本完成。在市档案馆,我们看到一张50年代的结婚证上,底版上醒目地印着“自主自愿”4个大字,体现了《婚姻法》废除包办强迫、实行婚姻自主等基本立法原则。

上世纪50年代,新婚男女很流行互相送东西,大多为钢笔、笔记本等,作为爱情的一种见证,军人结婚肯定要穿上自己气派的军装。那时候操办婚事,人们戏称“四个一工程”,一床一脸盆一痰盂一热水壶,总花费15元左右。50年代刚刚公私合营,普通民众月工资大概30-50元,结婚要花费半个月或者1/3个月的工资。

上世纪60、70年代

强调互助互爱,“三转一响”是小康生活标准

上世纪60年代,赶上了困难时期,稻穗、棉花是当时结婚证上的主角,这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鸳鸯戏水、并蒂莲、梅花等传统吉祥物出现在结婚证上,则象征着人们期待社会稳定,风调雨顺,同时也是对幸福婚姻的美好祝愿。而70年代的结婚证仍然沿袭奖状样式,证书上写上两个人的名字和出生年月,但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最上面通常会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那时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也比较简单,只要两个人一起到当时的公社登个记,便可领取结婚证书。当时人们法律意识不强,只办酒席不领结婚证的现象不足为奇。而这时候的结婚证也有特色,我们看到1967年,当时的东市区发放的结婚证,底版上“团结互助”四个字很醒目。

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结婚时能拥有“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已是非常体面的了。那时也没有什么隆重的婚宴仪式,只是亲朋好友在一起吃上一顿饭就算两个人结婚了。婚宴只是在自家的大院里面摆上几桌,请些亲人来热闹一番而已。菜色都很单调,猪肉、鸡肉或鸭肉就是最好的菜了。结婚也没有很贵重的礼品,洗脸盆、枕巾、床单就是大家常送的贺礼。

上世纪80、90年代 婚纱照渐流行,领结婚证须单位开具证明

1980年9月10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获得通过,档案资料显示,1980年10月14日,市民政局即颁发文件,组织县、区婚姻登记工作人员学习新婚姻法。同年11月11日,民政部发布《婚姻登记办法》,明确指出,申请结婚的男女双方,须持本人户口证明和所在生产大队或工作单位出具的关于本人出生年月、民族和婚姻状况的证明,共同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因此,尽管结婚证的样式一直有所变化,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到单位、村(居)委会开具证明作为领证的必要条件,一直没有改变。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口基本不会随便流动,单位熟悉每一位职工的情况,包括婚姻状况。在单位的人事管理中,独生子女费、住房分配等方面都与婚姻有关系。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婚姻状况是没有隐私的。开证明就相当于由单位或者村(居)委会对申请人进行了一次“政审”。但是,这样操作一旦碰到有人阻挠,譬如一方父母向单位施加压力,申请人很可能就无法拿到婚姻证明,这与《婚姻法》主张的婚姻自由原则相违背。

2003年10月1日,新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申请人双方只要带上户口簿、身份证到婚姻登记机关签署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就可以领证,从此,“单位证明”与强制婚检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世纪80年代,自由恋爱之风开始悄悄地在年轻人之间刮了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曾经备受推崇的“三转一响”、“72条腿”开始悄然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冰箱、电视、洗衣机、录音机四大件。那时候,谁家有一台电视机,左邻右舍都要挤过来一起看。

作为女方的陪嫁,娘家准备的棉被、毛毯等床上用品几乎可以用上一辈子。那时结婚,依然保持着简朴的风俗,新人穿着自己新买的衣服,胸前贴着大红花,邀请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地摆上几桌就可以了。

上世纪90年代,经济腾飞,人们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自由恋爱之火熊熊燃烧。日子好了,人们对于婚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婚前拍摄婚纱照悄然兴起。虽然价格不菲,但新人们仍旧趋之若鹜。与此同时,专业的婚庆行业开始登场,全方面操心着你婚姻的全过程。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元素。

而八九十年代,结婚证不再是夫妻两人压在箱底的婚姻纪念品,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人们使用结婚证的次数日趋增多,于是结婚证也随之“返璞归真”,逐步取消了复杂的图案,上边是两个人的合照,以及持有人的姓名,并由奖状式变为护照式,方便结婚人携带。

21世纪的今天

婚礼个性多元,结婚证全国统一编号科技含量高

步入21世纪,婚礼仪式越来越隆重,而特色婚礼也越来越多,草坪婚礼、烛光婚礼、集体婚礼、海底婚礼、空中婚礼,个性化婚宴已拉动婚礼消费的主力,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个性化的婚纱摄影取代程序化的包装。

人们心目中,结婚是喜事,就应红红火火的,结婚证要选大红色,而这种大红色的结婚证,信息化程度很低,不太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2004年,结婚证再次“变脸”, 民政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统一启用新式结婚证,证书封面枣红色、烫金字,采用安全防伪水印币纸,新证的内页采取了联页、横排版的方式,方便电脑打印。新证书上还增加了全国统一编号及科技防伪标识。这一版本,沿用至今。

“现在结婚登记已经实现了全省联网,手续越来越简便,前来登记的新人仪式感却越来越强了。” 瑶海区婚姻登记处宋婷介绍说,身着情侣装、化着淡妆,精选良辰吉日领取结婚证已属平常,请摄影师专程记录登记过程的新人也屡见不鲜。婚姻大事的演变路径,正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具体而微的展示。□洪欣

新闻推荐

合肥市中心图书馆二季度开建 新一波大建设“菜单”出炉

本报讯4月16日,合肥城乡建设局发布消息,二季度全市计划开工的大建设项目“菜单”新鲜出炉。今年二季度,全市大建设将继...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