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最喜欢吃元宵和粉扎

合肥晚报 2019-03-25 09:06 大字

○儿媳妇为张远友买的粉扎

○张远友(前)和儿子郑宏有(右二)、儿媳胡兆霞(右),女儿张正英(左)、女婿王永炳(左二)

今年101岁的张远友,年轻时从事强体力劳动,练就了一副强壮的体魄,也成就了他的高寿。

1986年退休后,张远友就和二儿子住在了一起,这一住就是33年。

如今,张远友很少出门了:早晚有稀饭、汤圆、粉扎、鸡蛋、馄饨……中午有享受居家养老券服务送上门的午餐。

每逢农历大年三十,父子俩都要喝上半杯,在张远友看来,喝点酒“有年味”,也可以增进情感的交流。

种地变成搬运抬

张远友1918年出生在合肥庐阳区大杨镇的水库村,从小跟着父母在田里干活,放牛,也会临时当一些帮工。

1954年,张远友成为合肥市交通局革命委员会所属合肥市搬运公司第三大队的一名搬运工,经历过这一年的洪灾,1955年,张远友和水库村的其他村民,响应政府建立董铺水库移民号召,从水库村搬迁至东七——当涂路和长江东路交口的“八百户”,这一年,他37岁。

1962年,已解除了婚姻关系、生有一女、44岁的张远友,和另一位也解除了婚姻关系、带着3个未成年郑姓男孩的女子,重新建立了家庭。其中的次子名叫郑宏有,5岁。1年后,张远友和后妻有了他们的女儿——张正英。

货物靠人勤运载

那时候,每天凌晨4点多,张远友就要起床,开始了一天的运输工作。

搬运的货物,最多的是玻璃瓶。从东七的合肥玻璃厂拉至白水坝附近的合肥农药厂,回来的时候,绕道至合肥火车站,拉一车煤,再运到合肥玻璃厂。

张远友一开始拉的是一人的小板车,后来开始拉三四人的大板车。

通常,张远友从火车站拉钢板到北门仓库。有时候,张远友半夜就要起来,去火车站拉水泥、水泥板,要运到肥东的店埠。

在一次搬运过程中,张远友扶板车把没有扶稳,车把打到右手的小拇指,到现在小拇指都无法伸直。

父女情深不忘怀

张远友的次子郑宏有,成人后也成为一名搬运工,“那时候我跟在父亲后面搬过几年,累!实在是太累人了。”回忆起以前的日子,郑宏有忍不住哽咽,“后来,我在李洼找到了一家化工厂当搬运工,就和父亲分开了。”

在搬运工岗位上,张远友一干就是25年。

1979年,张远友让小女儿张正英顶替了自己的工作,办理了退休手续。

张正英在一旁忍不住感叹:“我父亲退休后,他还怕我拉不动,经常一起到厂里给我帮忙。有一段时间,每天早起,父亲经常咳个不停……这一点我怎能忘记?”

儿媳服侍成常态

1986年张远友的老伴去世后,就和次子郑宏有一家生活在一起,这一住就是33年。

“我跟大哥、三哥都曾经尝试着接他到家里住一段时间,他都不愿意。”小女儿张正英解释着,“也许,是我父亲跟我二哥、二嫂生活习惯了吧。”

2000年,“八百户”纳入政府城中村改造范围,张远友和郑宏有一起,原址回迁,分到了现在的“新家”——福海新居,挤在城中村生活了45年的一家人,终于有了一套住房。

如今,在这个家里,胡兆霞是最辛苦的一位,除了要服侍公公张远友,还要服侍丈夫,因为郑宏有患有心血管方面的毛病,会经常要她陪着到医院就诊。

每天晚上,儿媳胡兆霞都要烧两壶水,一壶用来晚上喝,一壶用来给张远友泡脚。

倔强脾气不易改

也许是过惯了清贫的日子,退休后的张远友,每天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去家门口跟老人们聊聊天,散步时看到纸壳、矿泉水瓶都会捡起来带回家。

“我们一直都不让他捡,说了多少次都不听,父亲说,他就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做,让我们别管,我们也就随他了。”身为环卫工的二儿媳胡兆霞,最明白公公的脾气,也最知道公公的所思所想。

对于父亲的倔脾气,女儿张正英也很了解,“他身体不舒服,我们带他去医院,他也不愿意。去年,我们硬拉着他去,一听到医生说,可能要住院观察,他马上说,‘我是来看病的,又不是来住院的,我在医院呆着,还不得急死的了。’非让二哥把他带回家。”

元宵粉扎是最爱

现在年纪大了,张远友已不怎么出门,每天早上七八点钟起床后,有时候一碗稀饭配点小菜,或下点饺子、馄饨、元宵、粉扎,鸡蛋是必备的。

“老爷子最喜欢吃元宵和粉扎了,这两样东西家里从来不会断。”说起公公的最爱,胡兆霞回忆着,“有一次,我们都上班了,他自己去西七里塘去买粉扎,结果,迷路了。最后,多亏有好心人把他送到了派出所……”

中午张远友就吃居家养老券兑换成的午餐,每天都会有专人将饭菜送上门,4个饺子、8个元宵,或者一碗稀饭、一碗粉扎,两个大馍、1个包子,都要加个鸡蛋,这是胡兆霞变着法子为张远友准备的晚餐。

到了晚上9点泡完脚,张远友要在床边上坐一会,准时睡觉。

绵绵长情酒释怀

平时,女儿张正英会补贴一些张远友的生活费,每到逢年过节,张正英也会送点年货过来。2017年张远友百岁庆生时,张正英牵头在饭店举办了全家人的聚会。

去年农历年三十晚,张远友泡好了脚,已经躺床上准备睡觉了,郑宏有突然想起了什么,告诉父亲,要过年了。

“我怎么没听到爆竹声,你早跟我说啊,我还没喝酒呢。”张远友有些责怪。

于是,张远友和衣而起,和郑宏有灯下对饮,在张远友看来,“不喝点酒没有年味”。

这是老习惯,每年农历年三十晚上,张远友都要跟郑宏有喝上半杯酒。

今年的农历年三十,张远友和郑宏有依旧如此,话不多,酒绵长——

这,是在同一屋檐下居住了57年的异姓父子的对话。

这,也是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了57年的两个男性的对话。

这,更是超越了众生血脉关系的人类亲情的对话。

李莉 池孝峰 郑宏霞 实习生 黄丹丹 合肥晚报ZAKER 合肥记者 陶虎 文/摄

新闻推荐

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选聘特邀调解员公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的规...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