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不怕冷但怕大风 随“雪龙号”归来,科大学子讲述历险经历

新安晚报 2019-03-14 10:36 大字

3月11日凌晨,克服碰撞冰山困难的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所所属科考船“雪龙号”完成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抵达上海吴淞锚地水域,完成了历时131天的航程。记者了解到,有两位科大学子在不同时间段参与了此次极地科考。这两天,他们从刚刚靠岸的“雪龙号”上,将自己在恩克斯堡岛和长城站上采集到的上百斤样品带回科大开始研究。昨天,他们向记者回忆了在南极持续数月的科考历程。

“雪龙号”历险被迫调整科考方案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去年12月底,科大地球和空间学院研二学生许奇斌飞往新西兰,乘坐“雪龙号”登上了恩克斯堡岛,在为期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参与了企鹅保护区的规划和企鹅粪土沉积物的采样,而同样来自科大地球和空间学院的博一学生代海涛则在去年12月18日通过智利飞往长城站,研究氮循环中的微生物,科考也持续月余。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代海涛说,当时他们听到这个消息还是挺吃惊的,“那时候我刚刚离开长城站,了解到雪龙号将就近靠岸长城站,由国内的船舶专家对它做进一步体检。”许奇斌也告诉记者,虽然自己的研究没有随船进行,但是他们原定2月初结束科考乘坐“雪龙号”回国,在发生了冰山碰撞后,也按照规定调整了科考的方案,在1月24号左右,乘坐韩国的科考船提前撤站了。

根据各自的科研任务,目前两人都已经回国,但3月11日凌晨“雪龙号”回国靠岸,许奇斌和代海涛还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他们要从船上把自己采集的样本给取回来。“这些样本确实很重,通过飞机也没办法运输,所以都是科考船带回来的。”记者了解到,他们每个人带回来的样本都多达一百多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就要对这些样品开展科研了。

条件艰苦但看到一些特殊天象

2018年2月7日,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举行了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在此区域建设新站,旨在积极参与极地全球治理,深入开展南极科学研究,这也是许奇斌此次科考的地点。

恩克斯堡岛上有一个海湾,平均每年有2万对阿德利企鹅在此筑巢、繁育后代。“我主要就是参与企鹅保护区的规划,了解各历史时期企鹅分布的迁移。”许奇斌说,他们在那里的任务就是采集企鹅的粪土沉积物。由于新站离保护区较远,在采样的时候,许奇斌和伙伴们大部分时间住在一个临时搭建的“苹果屋”里,平时吃一些自热米饭和巧克力,隔两三天再去站区补给一次。这里极昼现象特别明显,太阳24小时都在头上转,所以只要天气好,他们都会抓紧时间工作,“有时候会采样到凌晨三四天。”

新站条件比较艰苦,电力也是临时供应起来的,洗澡困难,虽然架设了一个卫星接收器,每天有四个小时可以上网,但也不确保网速。除了完成科研任务,许奇斌也有很多额外的收获,“我们这里比其它站在纬度上更靠南,有时候会看到一些特殊的天文现象。”许奇斌说,自己就在考察的时候看过日晕现象,也看过海洋变成五颜六色的盛景,特别难忘。

外出采样不能留下任何垃圾

与许奇斌不同,代海涛工作的长城站条件比新站要好很多。他的工作主要就是提前规划好采样点,然后出去勘测,寻找沉积物的样品。“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非常敏感,我们采样的目的,就是了解氮循环中的微生物是不是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代海涛说。

这些年,在南极发现微塑料的消息不断传出,也引发了科研人员的担忧。“我们出去采样时带的所有东西都要带回来,不能留下任何垃圾。”代海涛说,他也目睹了一些避难所被风吹倒留下的建筑垃圾,暂时还没有被清理。

和人们想象的不同,代海涛说其实长城站还是比较热闹的。“这里是对游客开放的,每周末大概都能看到上百人吧。”除了科研活动,每逢节假日他们自己也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互动,比如唱歌打球。有时候站长还会带领他们去拜访别的站点,与乌拉圭站、俄罗斯站、智利站等站的科研人员交流。

岛上科考最担心的是刮大风

结伴出行是南极科考的一个要求,主要还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在岛上科考期间,温度不是特别冷,许奇斌说大风是他们最担心的。“有一次科考队出去,苹果屋住不下,我和另外一位老师就住在集装箱里,半夜就听到大风把石子刮起砸到集装箱上的声音。”许奇斌回忆,同行的老师担心风把集装箱刮倒,他们就出不去了,就拿了一个老虎钳卡在门上,留一个出气的口。“那一夜集装箱一晃一晃的,我们都没敢睡。”许奇斌笑称,自己有一百四十斤,风大的时候都没办法行走,如果被风吹倒崴了脚就更危险了。所幸,这些突发的情况都没有出现,大家也都安全地回来,并完成了任务。

代海涛也表示,在野外采样还是有一定危险的,路比较陡峭,还有可能被海豹咬到。“我们会看到很多企鹅和海豹,还有贼鸥、燕鸥等,但都有规定不能惊扰他们的活动。”在南极,出去采样的天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因素,“我去的那段时间,都在零摄氏度左右,还没有合肥冷,但是就怕风大或者下雨。”代海涛说,他们会穿着防潮保暖的“企鹅服”,戴着保护眼睛的墨镜。

这两天拿到了沉甸甸的样本,许奇斌和代海涛表示,他们接下来就要在科大的实验室里开始下一步的科研工作了,希望在这些样品里有新的发现。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陈牧

新闻推荐

伪造行驶证路口被“拿下”

3月12日,合肥交警公巡一大队二中队在辖区合作化路与南二环路交口开展日常市区重点交通违法行为整治行动时,发现一辆大...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