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双轮驱动” 战略新兴产业走出“合肥路径”
2017年,合肥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获批城市。以此为标志,合肥市开始集聚行业顶尖人才与资源,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线图上,合肥走出了自己的路径: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光伏、智能制造、生物、新能源汽车均形成产业链。
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
2018年12月18日上午,一场科技创新成果展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序幕,10天时间里,在1547件展品中,有986项属国际国内首创以及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和重大专项的展品,其中绝大部分印有合肥“烙印”。
两年以前,合肥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获批城市。以此为标志,合肥市开始集聚行业顶尖人才与资源,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这也印证着合肥一直以来孜孜不倦打造的“科研+产业+资本”组织模式,终于开始收到丰硕成果。
2018年11月,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继2017年创造101.2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后,又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取得国际核聚变重大突破。
2018年12月14日,又一个“大国重器”聚变堆园区工程在距离科学岛不远的合肥最美乡村——三十岗乡正式开工,不久的将来,将有大批科技高端人才汇聚于此。如今,10多个研究所镶嵌在科学岛的一片葱郁中,上千名国内顶尖的科技人才汇聚于此,一项项基础科学研究的世界纪录,在合肥这片郁郁葱葱的小岛上陆续诞生。
在他们身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正在进行第二轮的应用型研究,努力把尖端科技产业化。
接着,不断加大的政策引导与机制创新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与服务,着力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大环境资本,资本和“知本”深度结合,最终实现产业崛起。
各项创新指标全国领先
2018年7月,潘建伟和他在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团队报告称,他们打破了量子隐形传态的纪录,将一个光子的量子态传输到一个距地面1400公里的轨道卫星上的光子上。这令人联想起《星际迷航》里的“瞬间传输”。虽然目前离瞬间传输人类还很遥远,但中国科学家已经在合肥借助量子科学卫星“墨子号”,实现了地星之间量子态的“瞬间传输”。
2018年9月,该小组利用这颗卫星向北京和维也纳发射了光子,用来产生量子加密密钥,使这些城市的团队能够以完全安全的方式进行视频聊天。因为探测光子会干扰量子态,所以黑客不能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截获密钥。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潘建伟表示:“世界各国都在做量子通信的发展规划,中国在国际量子通信领域处于领导者的地位,掌握了核心技术,现在到了产业化阶段就不太会遇上‘卡脖子’的问题了。”
合肥在量子领域的突破象征着这座城市在科创领域的野心。实际上,合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已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目前,合肥市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2017年,合肥的研发投入已经占生产总值比重3.15%,位列全国第3位。
全球首发量子指数
合肥科技创新的鲜明特色,就是基础研究领先、应用研发见长。量子技术于合肥而言,并非只是一张闪亮的“科技名片”,合肥一直在产业领域埋头耕耘,逐渐占据行业制高点。
去年底,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的国仪量子公司在合肥对外发布其最新研制的量子精密测量设备“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这也是该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第一次面对公众亮相。与此同时,12月6日,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肥诞生,由高新区企业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制成功。
在过去两年,量子产业在合肥异军突起,形成了以合肥高新区为代表的发展集聚区。截至2017年底,合肥高新区拥有主营量子技术企业5家,量子关联企业29家。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三位院士分别在该区成立量子产业化公司,引领全国量子核心技术发展及产业化。
2018年12月,由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量子创新指数(2018)》在合肥发布。这是全球首个以“量子”冠名的创新发展指数。
不止是量子,一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离子医学、大基因等重大研发平台建设正加速推进,它们将会为合肥产业的共享共赢发展提供更多技术内核,合肥下一代支柱产业也正在孕育之中。
战新产业走出合肥路径
京东方10.5代线、康宁玻璃基板建成投产,新型显示冲刺世界级产业集群,站上显示产业全球制高点;晶合晶圆、新汇成封测顺利量产,实现了“中国芯、合肥造”,集成电路产业复合增长率全国第一。
得益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合肥的发展驶上了一条快车道。2018年5月,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去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1%,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2.8%,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3.4%。相关工作获得国务院“点赞”。
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线图上,合肥走出了自己的路径: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光伏、智能制造、生物、新能源汽车均形成产业链。
而在产业创新方面,合肥瞄准国际国内前沿和高端,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外围层,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打造中国IC之都、“中国声谷”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
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即:围绕原始创新加快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围绕技术创新谋划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围绕产业创新深入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制度创新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毋庸置疑,“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的规划原点在合肥,核心工作也在合肥。对于合肥来说,这是重要使命,是省会责任,也是重大机遇。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文本版图片由张大岗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公布“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大参与研制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