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的合肥女子学校
○当年使用过的教科书
○三育女子学校女教师的合影?
从先秦至民国,中国女子教育史是一个曲线发展的过程,起起落落,与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分不开的。中国女性长期受到压抑,被套上“三从四德”的枷锁,欲求男女教育的平等,必须从女性自身思想上解放入手。
女性学者陈衡哲曾说过:“一个人的天性——天才与禀赋——是不能因为他是女的或是男的而发生不同的。”
一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女孩子是不用上学堂的。一直到帝国主义列强用利船坚炮打开了中国锁闭的国门,一些有识之士才意识到,应该启民智,接受新思想了,所谓“新学”传了进来,女孩子才逐渐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合肥的女子学堂在封建社会时期从私塾中衍生,起初是指针对社会上层或生活富足家庭教授女子研习礼仪、学习琴棋书画等技能的特定场所,民国时期转变为专门为女子创办的使其像男子一样学习文化的学校,指专业从事女子培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活动场所。
1897年,美国传教士方淑美来到合肥,买下位于三牌楼北侧的姚家公馆,办起了一家三育女子服务社,首批只招收到7名女学生,当时主要教她们一些生活技能,同时传播西方的基督教思想。
王晓茜女士的奶奶就是三育女子小学的学生,当年,她奶奶家住在后大街,也是一大户人家。奶奶的父亲在基督教医院当医生,思想比较开明,是较早一批把女儿送进学校学习的。当时,首批女学生穿起了统一的校服,在庐州城里引起了轰动,一些有钱人家的小姐都嚷嚷着要上女学堂,结果一下招了好几个班,学生年龄也参差不齐。
王女士说,奶奶在世的时候曾经给她讲过一个故事,当年奶奶刚入学的时候,穿的是绸缎衣裳,在女生中显得十分抢眼,与学校提倡的勤俭节省的理念不符,后来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回家换了素色衣服。当时,学校要求住校,尽管奶奶家离学校很近,但还是愿意和同学们挤在一起。
二
当然,三育小学建立的初衷主要还是为了传教的需要,宣传西方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但客观上使庐州城里裹着小脚的女孩子们扯掉了裹脚布,有了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
1907年后,方淑美女士返宁结婚。南京方面改派美国传教士华椿女士来肥任校长。不久,华女士将“女学”改名为“三育女子小学”。1908年她调回南京,由美传教士彭玉恩接管。次年,彭女士将学校升级为三育女子中学。1913年,由于学校发展,人员增加,一间房子装不下,校舍迁回原女子服务社,即姚家公馆。
1914年9月,军阀倪嗣冲部进入合肥,将办学经费移办国防,三育女中及合肥各校均被迫停课,次年2月才复课。
此后,合肥基督教会在今庐江路一带征地,筹办新校。1917年房舍落成,三育女子中学便迁入了新校,即现在南门小学本部的校址。当时,大约有六个班级,每班十多人。
据见过当时校园的人回忆,校园内建造了一座砖木结构两层小楼,小楼旁是花园、花房。中间偏西南是一个大四合院。四合院进口处是校长室,四周是教室,中间是雅致的天井院。四合院北侧有一拱形门,进门便是另一个世界,一大片茵茵草地,正中矗立着一座中国古式小亭,四周果树成行,郁郁葱葱。西院墙下是一片青青竹林,南墙下是几排布局工整的柿树,西北角建有师生宿舍、饭厅、洗澡间。
当时的内务、外务都要通过教会,经费也是教会供给。中国人只能担任副校长,没有实权。圣经是一门主课,教育学生要做到“打了你的右脸,左脸也应转给他打”,目的要学生绝对服从不要斗争。还规定学生不准参加我国的爱国运动,不准举行庆祝性会议,不准在校园内悬挂中国国旗。而复活节、圣诞节、受难节,甚至愚人节,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示庆祝。
那时女孩子念书的少,再加上学费超过一般学校,学习内容又单调,所以在校学生始终不多。而且在校生一般都是中途退学多,坚持到毕业的较少。
迁入现校址当年,魏锦生、柯棣莲两名美籍女传教士来肥接任校长,柯工作时间不长即返美探父未归。
三
1927年初,国民革命军到达安徽。全国人民声势浩大地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文化入侵,合肥地区也不断发生反帝运动。同年秋,私立三育女中在反帝运动中停办,魏锦生和所有传教士都化装逃跑,牧师李卓吾暂行校长权,学校开始男女兼收,更名为安徽合肥私立三育中学校。
1928年,魏锦生返校主持工作。1930年学校向当时省教育厅立初中、高中案。至此,学制从原小学六年、中学四年,改为中小学各六年的十二年制。当时高、初中人数较少,最少的只有两到四名学生,最多的也不超过二十五人。人数虽少,但对每届毕业生却非常重视,颁发毕业证时,学校总要隆重集会,邀请社会名流参加,并设宴庆贺。据资料记载,在刘淑英、郑世英两位同学的毕业典礼上,当时的县长不仅到会,还讲了话。
四
同期,新学在合肥兴起后,合肥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地市级学校——唐会昌年间“庐州府学”——位于蒙城路与安庆路交口的旧址,已经是一座空壳了。
1929年,安徽省立第六女子中学在合肥筹备成立,迁入蒙城路与安庆路交口的庐州府学旧址,当时曾以“朝曦读书会”运动响应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而闻名一时?。
1934年,安徽省立第六女子中学改名为省立庐州女子初级中学,直至抗日战争爆发。1943年,该校迁到立煌县(今天的金寨县),改称“安徽省立立煌女子中学”,抗战胜利后才迁回合肥。1945年、1949年、1952年,学校又经过安徽省立合肥女子中学、合肥市立女子中学、合肥第二初级中学三次易名。1956年更名为合肥四中。
2009年合肥四中并入合肥六中。2015年,合肥四中在滨湖新区省政府旁的天津路和迎淮路交叉口新建。2017年,崭新的合肥四中在滨湖新区闪耀登场,2018年,秋季学期,合肥四中开始招生。
虽然校名屡经更迭,校园数次搬迁,但优良、严谨的办学传统却流传至今。
五
这里顺带说一下1919年的那场为了响应北京爱国学生发动的五四运动而举行的合肥学生游行示威,合肥女中也有10位同学参与,只是她们不进入队列,只担任散传单、贴标语和向同胞们演讲的任务。
到了1925年五卅运动时,刚刚恢复的合肥学生联合会举行游行示威,三育女中和合肥女子职业学校的女生约250人也参加到运动中去,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评价说,合肥妇女为国家大事抛头露面,走上街头,在当时是一件破天荒的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推动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城市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覆盖率达到80%;完成婚姻收养历史档案...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