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43口春节团聚乐融融 86岁谢道松:“结婚68年,我的家都是老伴当”

合肥晚报 2019-02-11 09:06 大字

耄耋之年的谢道松、宁秀芳老两口很开心:大年三十,全家43口人欢聚一堂。孩子们同样感到幸福:两位老人身体健康,恩爱如初。

“到3月14日我们就结婚68年啦。”虽然说自己年纪太大,很多事都想不起来了,可一问起结婚日期,86岁的谢道松未加思考脱口而出,开心笑着,眼睛成了一弯月牙。不知道什么金婚、钻石婚,从结婚那天起,谢道松只有一个原则,凡事都由妻子宁秀芳当家。

互夸

“不是靠他一门好手艺,孩子根本养不活。”“没有她当家,日子肯定过不好。”采访伊始,谢道松、宁秀芳老两口竟开启了互夸模式,惹得一旁65岁的大女儿谢爱凤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十七岁时,谢道松见到了姑母口中能吃苦、性格好的肥东姑娘宁秀芳,心中欢喜。从介绍人那里,宁秀芳也初步知道了定远小伙谢道松的简单信息,9岁丧父,谢道松勤快能干,不但犁田耙地是把好手,还精通木匠手艺,见面后感觉同样不错。虽然分属两个县,两家却只是一埂之隔,确定了关系的谢道松和宁秀芳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1951年组建了小家庭。

没有添置一件新衣服、新家具,两家人在一起简单地吃顿饭,甚至一块肉都没有,谢道松对宁秀芳满怀愧疚,宁秀芳却不以为然,“有两双手,只要不懒,怕什么?”

然而,随着两男六女八个孩子的相继出生,夫妻俩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买不起牛,农活全靠人力不说,最让宁秀芳心里难过的是,自己家的孩子每到过年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穿新衣。忍不住感叹家里太穷时,谢道松就在一旁不说话,只是笑,宁秀芳便不再抱怨。谢道松做木工活,通常都在雇主家里吃饭,省下口粮给孩子们;一人一年只有三尺布票,宁秀芳便自己种棉花、纺粗布,第二年新年来临,全家人终于都穿上了粗布新衣。几十年了,宁秀芳自己的那件斜襟老布褂都没有舍得扔,“老古董了,做个纪念。”

开心

苦尽甘来。如今,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现在的日子,谢道松乐得只是笑。宁秀芳则不停地向记者重复着:“我一定要把恩情讲出来。”

土地流转后,谢道松、宁秀芳都成了城里人,每个月不但有生活费,逢年过节,所在辖区稻香村街道朝阳社区都主动上门慰问,重阳节还发放补助。“我们年纪大了都不能作贡献了,国家还对我们这么好。”宁秀芳想到这里就感动不已。

元旦前,稻香村街道朝阳社区邀请了专业摄影机构,开展“迎接新年 公益拍摄婚纱照”活动,免费给辖区老人们拍摄婚纱照,谢道松和宁秀芳与其他11对老人一起参加了活动。大红背景前,谢道松手拿折扇,一身改良中山装,宁秀芳穿着紫红旗袍,手中丝质团扇上洛阳牡丹艳丽。拿到照片,宁秀芳有些不好意思,“这辈子外人面前没挨这么近过。”谢道松眼角却悄悄湿润了,年轻时也想浪漫,可是条件达不到,终于有了婚纱照,“过年时一定要挂起来,让孩子们也高兴高兴。”

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六个女儿轮流照顾父母,谢道松、宁秀芳身体硬朗。除夕,全家43口人齐聚,欢声笑语一片。全家福里,谢道松、宁秀芳中心端坐,四世同堂,家庭和美,没有什么比这更让老两口开心的了。

李石娅 刘亚萍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洪欣 文/摄

新闻推荐

风雪深山“夜行人”

1月30日凌晨,在墩义堂站内信号机处,墩义堂综合维修工区李江帆(右)和马功建对信号机数据进行测试。1月30日凌晨,墩义堂综合维修...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