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与南极长城站的故事

合肥晚报 2019-01-22 10:19 大字

1985年,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立。那一年,我在合肥上了大学。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会与南极长城站有一段交集。

1985年2月15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南极长城站建成,站址设在乔治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东岸,为常年越冬站,中国成为第十八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

1999年,中国南极考察活动进行到了第15次,值得合肥骄傲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参与了此次考察,该校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教授孙立广在南极长城站工作了100天。我当时在合肥晚报负责教育工作报道,孙立广教授从南极回合肥后,合肥晚报积极与中国科大党委宣传部联系,提出举办一次“南极科考报告会”,让更多的大学生、更多的读者了解南极,了解中国的南极科考事业。

报告会异常成功。孙立广教授还把自己的考察生活日记整理出来,著成一本《南极100天》,在书正式出版之前,他郑重委托合肥晚报对书中35个篇章进行独家连载。“给孩子们的一封信”、“体验极昼”……这些连载篇章,不仅让读者学到很多科学知识,更让读者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考察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日记连载让合肥读者大开眼界,其中第15期“极地的广告效应”刊出后,还有一个小插曲。这篇日记描述:一些精美的纪念品在南极很热销,有一种中国的带有春秋战国色彩车马图案的针线包非常抢手,可惜包装上没有标注生产厂家,降低了广告效应。日记见报后,合肥一家公司马上派人登门拜访了孙立广教授,拿出公司生产的一种针线包,请他鉴定是否就是南极的那种。真是无巧不成书,原来在南极卖4美元一个的针线包,就是“合肥产”!

听孙立广教授说,当时在长城站,工作之余,也会有一丝读不到报的寂寞。能不能让还在南极的科考队员看到《合肥晚报》呢?能否直接向南极科考队员表达合肥人民对祖国科考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呢?马上行动!工作人员把刊有连载日记的《合肥晚报》包好,连同合肥晚报的一封信、46中两名学生有关《南极100天》的读后感,寄了出去。国内的邮件一般需要通过智利蓬塔转到南极的马尔什基地,再转交到长城站,顺利的话,两周即可到达。但是包裹却因“地址不详”两次被退了回来,认真的邮递员看到地址是“中国南极长城站”,有点纳闷,不可能直接寄到南极呀!第三次寄时,就在信封上备注了一句:“只需寄到智利蓬塔即可。”这一次,合肥晚报真的飞赴南极了!

1999年国庆前,合肥晚报收到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的回信。信中说:当国内正值盛夏酷暑时,南极是最寒冷最黑暗的冬季,但是两样天地一样情,大家对祖国的南极考察事业有着同样的关心。正是在同胞们的热情支持下,长城站的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敬请合肥人民放心!信尾,长城站10名越冬队员还签了名。这封信是装进长城站第一个文学刊物《长城报》创刊号纪念封内寄来的,《长城报》当年2月开始发行,创刊号纪念封印数为50份,在给本报的纪念封背后还有它的设计者、考察队员明道赛的签名。

合肥到南极有多远?17000公里!合肥到南极有多近?近在咫尺!

去年4月,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任务后顺利凯旋,中国南极科考已经形成了“海陆空”立体推进格局,有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以及在建的第五个科考站。而合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合肥将跟中国极地科考一样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合肥人民将同样会关心、支持、见证我国极地事业的跃进和发展。

(作者为合肥晚报主任记者)

新闻推荐

春节去哪儿?去广东出海过大年!

忙碌了一年的您,是否在想要过一个与众不同的春节?是否在想要过一个高端大气的春节?是否在想要过一个温暖舒适的春节?...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