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合肥
□扬州何亚兵
从未想过,会与一座城市有这样千丝万缕的缘分。
第一次听说合肥,是在小学二年级。父亲陪着生病的大伯去省城合肥检查。那时,农村人很少有到省城去看病的。父亲行二,与大伯关系最好,加上识字且做事稳重,自然只好放下家中事务,一去多天。父亲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从合肥回来的,满脸可见疲惫,但见到我和姐姐还是绽放出笑容,说给我们买了新书包,是那时流行的仿军用单肩包,上面绣着“合肥”二字。我和姐姐看到这草绿色的新包,高兴地欢呼起来,赶忙把自己的书本全装了进去,斜背在肩上,恨不得暑假立马结束,明天就能背着新书包上学去。自然也少不了吃的,他变戏法似的,从包里拿出四个黄澄澄的大黄桃。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桃子,可以用手轻轻将皮撕去,而桃肉是那么鲜美,汁多味甜、酸软可口。我们全家一人一个,吃得格外幸福,将炎夏的酷暑都冲淡了几分。
父亲的包里还有一张逍遥津公园的门票、一本画册。原来,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大伯的检查结果要好几天才能全部出来。父亲看着大伯忧心焦虑的样子,就带着大伯在合肥闲逛起来,拜了包公祠,游了逍遥津,还在公园里买了一本“二十四孝故事”画册。晚饭后,就听父亲给我们讲起省城街道的繁华,听他绘声绘色地说起公园的优美景点,还有包公巧断阴阳判冤案、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又一五一十讲起画册上的“二十四孝故事”……这一切,都成为我和姐姐心中最温馨的记忆,更潜移默化地成为有一天能够走出乡村、走向繁华都市的无限渴望。
真正走进合肥,是上了大学以后。虽没能在心中渴慕的合肥上学,但芜湖离合肥也不算远。不少同学都在合肥上学,于是,也有了很多去合肥的邀约。学生时代,大家都囊中羞涩,闲逛的地方比较有限,但即使如此,初到合肥,也被合肥的大与美震惊了。我们在新建的胜利广场欣赏雕塑喷泉,在欧洲风情的明珠广场看鸽子飞舞,在有金黄色草坪的琥珀山庄晒日光浴,在浓缩精华的徽园领略全省风光,在自然人文交汇的大蜀山俯看美丽庐州,在安徽大学校园里悠哉游哉,在淮河路步行街上品尝小吃,当然,也去了心心念念的逍遥津,圆了儿时的梦想。
初到合肥,记忆尤深的有两样。其一是小龙虾。那时,龙虾一条街生意兴隆,而且价格非常实惠,吃起来方便快意。用热油将洗干净的小龙虾炸熟,然后,根据不同口味要求配好蘸料,就可以开吃了。可以上桌吃,如吃烧烤;也可以拎着边走边吃,如吃麻辣烫。就这么简单,却让人回味不已。大学毕业后,我到江苏工作,这里的盱眙龙虾和邵伯龙虾,全国闻名,且做法多样,据说有二十四种之多,但与那时的合肥龙虾,完全不是一个风格,且价格昂贵,一盘要上百,随便吃吃都要上千,不是普通穷学生能消费得起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乡味难忘的缘故,我还专门写了一篇题为《龙虾香里忆流年》的散文,只为怀念合肥小龙虾的独特美味;其二是旧书店。在安徽大学周边有不少旧书摊,各种书籍应有尽有,而且价格公道。每次到合肥,都和同学一起逛旧书店。记得在一家名为张俊书巢的书店,缩衣节食断断续续地买了上百本旧书,这些书让我获益良多,给予了我丰富的精神食粮。我常常想念合肥,更想念那段无忧无虑读书的日子。
远离故乡多年,却依旧与合肥有着剪不断的因缘。去年,在合肥的朋友转发了一个征文启事给我,是“美丽合肥”诗文征集。看到启事的一瞬,有关合肥的过往在脑海里刹那清晰起来,虽然毕业后多年未去合肥,但那种亲近的感觉一直都在。于是打开电脑,敲下“遇见合肥遇见你”的标题,文不加点般写出合肥城市介绍词,并在结尾写道:“这里有诗有远方,等你涉足、抒写和邂逅”。确实,这正是我内心的期盼,期盼着能够再次邂逅美丽的大湖名城。
天遂人愿,我在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时隔多年,美丽合肥又向我张开了怀抱。领奖那天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从敞亮的高铁南站出来,堂弟开着一辆崭新的宝马来接站。堂弟在合肥上学、工作多年,这几年乘着合肥强势发展的东风,业务越做越好,手下团队越带越大,换了大房子,又买了新车子,成为合肥中部崛起的无数见证者、获益者中的一员。一路上,看着车窗外细雨蒙蒙中活力迸发、日新月异的新合肥,不由得感慨着岁月变迁、时光流转,真心为生在这样一个最好的新时代而荣幸喝彩,更为能够遇见这样一个最美的合肥而荣耀欣喜!
新闻推荐
星报讯在各种养老模式的探讨中,“医养结合”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如何让每位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各界都在做种...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