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许多为人父母者习惯为孩子打理一切,即使孩子渐渐长大直至上了大学,他们也无法放手,依然继续包办孩子的个人事务 别让你的“爱”阻碍孩子成长

安徽日报 2018-12-26 10:36 大字

本报记者 李浩

父母包办成为社会常态

12月14日下午,合肥某高校大二学生小欣将积攒一周的脏衣服装进包裹,回到位于本地的家中,母亲将脏衣服取出清洗干净。第二天,衣服晒干后,小欣的母亲又将衣服整齐地叠好,再装进包裹中,让小欣带回学校。

女儿上了大学还不会自己洗衣服,而是每个星期把脏衣服带回家,小欣的母亲对此习以为常。“小欣的衣服一直都是我们来洗,一是舍不得让孩子洗,再者,也担心孩子洗不好。 ”小欣的母亲告诉记者,小欣是独生女,从小就没做过家务,孩子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高考后也在父母建议下选择了本地的大学读书,他们可以随时照顾。

小欣的父母不仅让她把脏衣服攒起来带回家洗,有时还会去小欣的宿舍,帮她整理床铺,打扫宿舍。小欣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大学,父母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儿女包办家务的现象并不少见,“合肥本地的同学,有不少人是将平时换下来的脏衣服甚至脏袜子带回家,让父母帮着洗。 ”

除了对孩子的生活呵护有加,一些家长还对孩子的兴趣直接干预。小寻是合肥某小学的三年级学生,每个周四下午放学后,他都会去学校附近的英语辅导班补习。而到周末,小寻的父母还为他报了钢琴班和书法班。小寻告诉记者,他平时很难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暑假时的日程安排会更加紧凑,游泳、跆拳道、机器人、国学、主持,每个星期需要上十多次课,最多的一天要上4门课,早上出门晚上才能回家。

“参加什么兴趣班,以后要上哪个中学,爸妈都给我‘规定’好了。”小寻坦言,有的兴趣班他并不喜欢,但是父母硬是帮他报了名,“每次爸妈给我安排事情,表面上会先征求我的意见,但是当我说出不同观点的时候,爸妈就会表示这么做都是为我好,然后现身说法劝导我,最终经不住爸妈的软磨硬泡,只能妥协于他们确定的计划。 ”

有媒体调查显示,58.1%的人有被父母包办个人事务的经历,34.8%的父母包办孩子个人事务会持续到孩子上大学。

过度保护影响健康成长

小磊是合肥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小磊的父母发现他写作业的时间越来越长,而每天的作业量并没有增加。看着小磊在家“磨洋工”,父亲实在忍不住,狠狠地“教训”了小磊两顿,但是小磊的学习效率仍然没有提高。原来,父亲给小磊报了钢琴和绘画培训班,要求他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后练习钢琴和绘画。小磊对这两样东西并不感兴趣,就用“磨洋工”来和父母消极抵抗。

“一些孩子习惯父母包办后,会对父母特别依赖。”在合肥市某初中任教的郑老师告诉记者,在她的班级里,有的学生忘带作业本,会以“爸妈忘记把作业本放我书包里”来解释;有的学生甚至每天穿什么衣服,都需要父母选定。

“父母干预子女的生活,出发点是对子女的爱,是希望子女的成长更加顺利。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李宜江表示,当前,城市家庭结构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独生子女得到了父母全部的爱,再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导致一些父母表现出过度保护宠爱及期望过高的教养态度。但是,过度干涉子女生活,并不利于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特别是在孩子稍大些时候,一般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青春发育期间,他们会有明显的、强烈的独立愿望,如果此时父母还是过度干预他们的生活,就容易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甚至破裂,可能引发一些极端的不良后果。

“父母过度干预子女生活,在短期看,似乎能让父母更加省心,因为孩子的生活基本上是按照家长的意愿与行动在推进。然而从长远看来,不利于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李宜江认为,父母过度干预,会让孩子缺少独立安排个人生活、处理个人事务的锻炼机会,导致一些孩子将来难以在社会生活中独立自主。

“孩子年幼时自理能力较弱,需要父母为他们打理各种事务,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家长应当逐步退出孩子的私人空间。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表示,父母包揽了孩子的一切,不仅不会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条件,还会扼杀孩子的个性,让孩子不具备独立选择的能力和眼界,甚至他们在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让孩子在独立面对社会时不知所措,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家长止步孩子才能迈步

“儿子虽然还小,但是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也很懂事。”合肥家长陶女士提起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一脸骄傲。

陶女士的儿子小涛,每天早上起床后自己会叠好被子、收拾好书包,也会独自步行到离家不远的学校去上学,生活上很少需要家长操心。陶女士告诉记者,她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儿子学走路时跌跤,她会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稍大一点,会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兴趣培养方面,也坚持适度自愿原则,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给他报了一个兴趣班,孩子每天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后,有大把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而不是给孩子找到一条家长认为宽阔平坦的大路,让他们按部就班地行进。”王云飞表示,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孩子的兴趣应该得到尊重,父母要细心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并加以培养。此外,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父母不也必强求孩子,应该尽量尊重孩子意愿,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想法。

“家长对子女的爱也是一种科学和艺术。”李宜江认为,在帮助和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父母需要做的是引导、参谋和在关键点上的支持,要循序渐进地、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与意愿,通过给子女做示范、让子女亲身体验等干预手段,促使孩子不断成长成熟,提高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父母还要与子女进行充分沟通协商,理解子女渴望成长、渴望独立的愿望,并且把握好干预限度,真正给孩子爱和支持,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子女终究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呵护而独立生活。“父母对子女要有充分的信任,学会放手让子女独立去处理各种生活事务,鼓励和引导他们自主克服生活中的小困难、小挫折,逐步养成独立生活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李宜江表示。

新闻推荐

调查托养服务项目

近日,合肥市残联对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瑶海区民政局、胜利路街道戴安桥社区残联工作者陪同。...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