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的记忆
□合肥董静
老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纷纷迁入宽敞明亮、空气清新的新城,老城曾经的繁华不再,脏、乱、差、堵,几乎成了它的代名词。老城居民,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怀旧,舍不得离开生活了多年,甚至是亲情、友情、爱情的栖息地。为了留住乡愁,留存城市的记忆,“老城复兴”,是民心所向,社会之需,迫在眉睫。
包河区率先实施的“老城复兴”举措,它的核心就是保护老城内的人文史迹,唤回历史记忆,彰显城市文化,已经初见成效。经过改造的雨巷、雨花书院、罍街等,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两个字:大美!这些留有城市记忆的每一处建筑,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今流行的新元素,因而别具一格,各有千秋,可见设计者的用心尽意。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位于宣城路105号名为“锅庐”的文化创意空间,它是利用一单位废弃多年的锅炉房改建而成的。以“锅庐”命名,既延用了“锅炉”二字,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庐”取“炉”的谐音,合肥古称庐州、庐阳,因此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走进锅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高高的红砖烟囱,烟囱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和四周亭亭玉立的绿竹相辉映,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据改造者介绍,由于烟囱年代已久,里面的烟灰会时不时地掉落,很难清洗干净,使用价值不大,但它是那个时代的印迹,就把它保留了下来。现在,烟囱里面安装了类似烛光的照明,到了晚上“烛光红”若隐若现,颇有些古朴浪漫的幻觉感,我认为这也是“锅庐”的点睛之笔。
2000平方米的旧锅炉房,经过精心设计,改建成为城市会客厅、西餐厅、书店,还有游泳池等休闲交流区。一位老师从会客厅的一角对外抓拍了一张照片:两位客人,优雅地坐在高大的落地窗旁的单人沙发上,茶几上的瓶子里插着一束小黄花,很小资;窗外的烟囱、池水、绿植和蓝天,全部收纳其中,简直是妙不可言,犹如一幅浓妆淡抹的水墨画。三层红砖瓦房改建成7间体验式民宿,符合当今人们热衷民俗的需求,足不出城即可享受一份宁静与休闲。
锅炉老建筑的改造,也美化了周边的环境。听说这里曾经垃圾成堆,夏天臭气熏天、苍蝇蚊子成群结队,居民苦不堪言,常年不敢开窗户;到了晚上,屋子里面黑不溜秋,生活得磕磕碰碰,老年人更有诸多不便。也有一些企业曾想租用这些老建筑,但因有扰民或空气污染的隐患,都遭到了大家的抵制。“锅庐”是一个文化产业,深受邻居们的支持和拥护,现在他们关闭多年的窗户终于打开,家里和心里都敞亮了。“锅庐”的华丽转身,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绿植、甬道、泳池,养眼又美观,成为了老城区内一处闹中取静、幽静典雅的后花园,客观上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罍街,它早已名声在外,合肥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吃在罍街:小吃广场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小吃,以及众多老字号特色餐饮,这里已成为合肥市民带外地朋友来品尝美食的首选之地;看戏去罍街:这里常有黄梅戏、庐剧、徽剧以及曲艺、相声、话剧等各种文艺演出。同行的晓风说,他每周都要带儿子来小剧场看儿童话剧,孩子看得津津有味。茶馆式的小剧场,以民国风为基调,我也来过很多次,都是参加一些比赛或颁奖活动的,60元一张的话剧票,常常是座无虚席,现场演出异常火爆。罍街一些大大小小的艺术馆,适合举办读书沙龙、书画展及朋友聚会,很有情调。罍街三期,是利用安商老校区打造成为安徽省体量最大的创新、创意、创业三创“梦工场”,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罍街先后获得“中国特色美食名街”、“安徽省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安徽省品牌示范街”、“合肥市市级特色商业示范街”等多个荣誉称号,成为合肥一张靓丽的名片和城市新地标。
“老城复兴”,包河区示范了一个个成功案例,老旧建筑的美丽蜕变,使老城的环境变得更美、更靓、更宜居,使原居民更有了归属感,留住了他们的乡愁,同时也留存了一座城市的记忆,可圈可点,值得大力推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许根宏如今,在肥东店埠镇有一家让人刮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合肥特丽洁卫生材料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民营...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