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江淮小邑“蝶变”创新之都 探访合肥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背后故事

南宁晚报 2018-12-20 06:49 大字

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 (《合肥晚报》供图)采访团在听技术人员讲解“人造太阳”(《合肥晚报》供图)

“全球增速最快城市”“未来硅谷”“黑马合肥”……近年来,对合肥类似的评价和溢美之词频频见诸媒体。12月12日—15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合肥市委宣传部主办,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全国晚报看合肥 ”的采访活动举行。本报记者随同50多家媒体踏足合肥,领略合肥的创新魅力,探访合肥在创新发展背后的故事和崛起的“基因密码”。创新,已成为这座“黑马”城市持续领跑、领军破风的第一动力。

重器驻地 随时可能与院士不期而遇

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董铺岛位于合肥西郊蜀山湖畔,风景秀丽,绿树成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正处于该岛上,当地人喜欢称之为“科学岛”。“这个宽8米、高11米、重达400吨的庞然大物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跟太阳类似,所以也叫‘人造太阳’”。当天,在董铺岛,26岁的王腾博士向采访团讲解“人造太阳”的原理。

谈起核聚变,王腾如数家珍:根据测算,聚变1升的海水,可以提供300升汽油产生的能量。如果人类成熟掌握可控聚变技术,只需要几吨海水,就能满足一个中等城市的电力供应。不久前,“人造太阳”实现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等多项重大突破,轰动了世界。这个成果,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在强磁场实验室,有岛上的另一个国之重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目前世界上,场强最高的是美国的同类装置,合肥强磁场装置是世界上第二台达到这一级别的装置。它成功研制了创世界纪录的系列水冷磁体、国际一流水平的混合磁体及其磁体支撑装备系统。在国际上实现了强磁场实验条件从跟跑到领跑的跨区。步入朴实无华的强磁场实验室,电脑前忙碌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正是国之重器的基石。

重器驻地,人才济济,熟悉科学岛的当地人会带开玩笑说:到岛上散步,不期而遇的文弱“小鲜肉”,他可能是博士,看似弱不经风两鬓斑白的老伯,更惹不得,他很可能是院士。话语虽带有开玩笑,却让人感受到合肥人语气中的自豪。

科研平台 提供了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

12月14日,在庐阳区三十岗乡,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设施园区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合肥迎来又一个国之重器。此前,已建成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即: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作为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专家,26岁的王腾即将博士毕业,在辽宁科大毕业后,来到合肥,研究生和博士连读,如今他打算读博士后,继续研究超导磁体。“我个人也爱好,合肥也有好的平台。”王腾说,眼下他准备成家,把家安在合肥。

合肥是吸人才的。在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墙上所列科研人员名单中,不是博士,就是博士生导师,还有院士,广为流传的“八剑客”,名列其中。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王俊峰,从结束14年美国生活,到安家在他只来过一次的科学岛,仅用了1个月时间。在王俊峰带动下,随后几年,又有7位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先后安家科学岛,他们大多在哈佛相识,都不是合肥人。短短5年时间内,他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癌症激酶细胞库,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如今,科学岛上已汇集了30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海归人才。这,仅仅是合肥吸引人才的一个缩影。

合肥爱才惜才,一以贯之。48年前,中科大从北京南迁合肥。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寒冷的冬天,地理上不集中供暖的合肥,专门给中科大装了暖气,这是合肥的第一条供暖线。合肥几十前年的“暖心壮举”,至今仍广为传颂。

创新天地 人才造就多项首创科技成果诞生

在合肥高新区,从天空俯瞰如“X”造型的一幢大楼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中科大先进院的综合主楼,命名为“未来中心 ”。这里“藏”着众多科研项目:建设有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 及“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率先在世界领域开展量子远程大规模保密通信应用工程……类似“未来中心”的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在合肥还有很多。

12月6日,中国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宣布研制的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诞生。这家去年9月份在高新区才成立的公司,由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博士团队创立。“公司50多个人,绝大部分是“90后”,我们的软件技术总监1994年出生,博士毕业。”该公司产品工程师吴伟显得底气十足。

筑巢引凤,使得合肥科技成果创造率、转化率大幅度提高,一大批高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潘建伟团队取得多项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成果,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汽车变速器、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江淮汽车首次发布自主研发的液冷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历史首创的科技成果在合肥数不胜数。

创新企业 让更多“合肥声音”走向世界

同样处于合肥高新区的科大讯飞,是中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其最新产品“讯飞听见 M1”不仅能轻松拾取10米以内的有效声音,且能挑战噪声、混响的复杂环境,1小时的录音5分钟就能转成文字。如今,科大讯飞占据了中文语音主流市场70%以上的份额。

与科大讯飞相距不远的“中国声谷”,是全国唯一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目前在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超过 400个。2017年“中国声谷”产值达510亿元,科大讯飞只是“中国声谷”300多个入驻企业的其中之一。中国声谷总裁办的孙翔告诉记者:“两年前,我们对入驻企业做过统计,技术研究人员的平均年龄30岁。”

作为高科技企业聚集地,在科技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157家国家高新区(工业园)中,合肥高新区在知识创造、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能力方面均居全国第7名。

“小达,我回来了。”“主人你好,欢迎回家。”一说一应间,家里灯亮了、窗帘开了,空调已达最舒适的温度 ……位于长丰县双凤经开区的荣事达智能家居全价值链双创中心,智能家居令人惊叹。通过机制创新,荣事达近年来已助推20个团队创业成功,实现了从创造产品到创造企业、创造企业家的蝶变。

在合肥郁郁葱葱的企业森林中,还有不少沉心研发的“ 隐形冠军”企业,成为“合肥智造”新名片,发出“合肥声音”。从量子物理到人工智能,从人造太阳到稳态强磁场,合肥科技创新成果世人瞩目。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晚报专职编委张永感慨:合肥既有三国故都的人文历史底蕴,又有领高科技之先的力“量”和“声”音;既是“养人”之地,又是暖心之城;即是创新之都,又是洋溢着蓬勃活力的青春之城。

养人之城 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最强内生动力

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合肥,这座曾生产过世界上第一台VCD、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的城市,如今践行着共同的理念:搭好平台、出台政策、完善机制、创新制度,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打造“创新之都”铺路子——这就是合肥创新的“基因密码”。

“江淮大地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合肥人富有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吴海军如是说。“我们把人才当成创新发展最大的资源,不单引才,还要育才、留才。”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亮亮介绍,近3年高新区年均引进人才约3万人,创新定向培育,配套建人才公寓,促进人才安居乐业……

2017年,合肥市出台了专门人才政策“20条”以及《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等,未来7年,合肥将拿出超百亿元资金,打造“养人”之城。

当前,合肥拥有中科大等60所高等院校、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中央驻合肥科研机构9家,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400个,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工作站98家,全市集聚各类人才 173.3万人,在合肥工作的“两院”院士108人。这些,铸成了合肥创新发展的最强内生动力。

如今的合肥,已形成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创意文化六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 16.1%,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3.4%。合肥还将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建设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相协调的升级版创新型城市。

改革再出发,创新不止步。让更多人才走进合肥,让更多创新从合肥喷发。合肥,这座正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城市,在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力下,正演绎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新闻推荐

实现聚变能需要“世界合力” 访斯洛文尼亚工程院院长Mark Plesko

访斯洛文尼亚工程院院长Mark Plesko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