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水墨遇到剪纸

安徽日报 2018-12-07 11:30 大字

本报记者 朱琳琳

印象中的剪纸洋溢着喜庆的 “红”,内容多是“鸳鸯戏莲”“金虎送宝”之类传统纹路,而“庐阳剪纸”传承人刘侯宁将国画与剪纸二者结合,“水墨剪纸”就此开创了剪纸的新路径。

“小时候,姥姥和妈妈在剪纸,我也拿起小剪刀有样学样地剪起来。”刘侯宁回忆道,再大点时,自己摸索些经验,可以独立完成剪纸了。在我们看来,将“一张白纸”剪出繁复纹样的作品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但在刘侯宁看来,剪纸就和“呼吸”一样自然,没有刻意的训练,有的只是热爱生活的某种表达。

将剪纸带入公众视野,纯属意外,也可以说是刘侯宁骨子里对剪纸真挚的爱。 “我的专业是绘画,但是工作与专业并不对口,想着专业丢掉太可惜,于是就利用闲暇之余教孩子们画画。 ”刘侯宁告诉记者,跟我学画画的孩子,有个要求,就是在上绘画课之前要学习半个小时的剪纸。就这样,夹杂在绘画间的剪纸班坚持到2014年,也是从这个时刻,刘侯宁放下了画笔,全身心地投入到剪纸的创作中。

“某天我灵机一动,心想我会画国画,又喜欢剪纸,为什么不能把二者结合呢? ”刘侯宁兴奋道,水墨剪纸从一个不经意的想法照进了现实。从粉墙黛瓦马头墙,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片片砖瓦规律排列;从镂空的花窗,仿佛可以看见徽州民宅的前尘往事。正如这幅“水墨剪纸”的主题《百年飘摇》那般,百年来的徽州尽在这幅6米长的画卷中,刘侯宁用剪刀勾勒了一出感人的“水墨徽州”:宏村南湖的游船,船夫摇桨、游人赏景各自忙活,栩栩如生;画卷下方动作、神态各异的人物剪影,诉说着百年来徽州人的故事和时代精神。 “其实,一开始的创作并不顺利,一剪子下去,稍有不慎就是败笔。 ”刘侯宁说,从构思、采风再到自如、流畅地呈现,一幅“水墨剪纸”通常要耗时至少2个月时间。

对艺术的追求也不断增长刘侯宁对于生活的热爱,在她看来,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遇见非遗是一件美好的事。剪纸扇、剪纸包、还可以有剪纸做的衣服、围巾……“剪纸本身就是从生活中来,所以非遗走进生活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非遗走进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刘侯宁说,现在她还尝试用“银纸”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

庐阳剪纸起初是以自发教学实现无意识的传承,现如今,刘侯宁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便是以一种自觉教学方式,将非遗带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喜爱。自2016年始,刘侯宁日常穿梭在合肥各区,把庐阳剪纸先后带到7所学校。 “每节剪纸社团课我都会陪孩子们一起上,不同于 ‘先画后剪’,刘老师直接上手剪纸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特别喜欢。 ”合肥凤凰城小学教师李加秀告诉记者。

非遗进校园诚然为孩子们开启了接触非遗的平台,但是刘侯宁对传承依然有着忧虑,“学校的平台固然很好,但是每周一节剪纸社团课,孩子们能学到多少,有多少孩子能够将剪纸坚持学下去?这些尚需思考。我们老一辈传承人年纪渐长,亟须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

新闻推荐

12月合肥土地首拍10宗地“揽金”10亿多

本报讯昨天下午,合肥举行12月首场土地拍卖会,共12宗地上市,最终10宗地顺利出让,揽金10.6亿元。本次拍卖会堪称近期以来合肥土...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