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安居工程”
□合肥郝东红
国庆假期,我带着岳母与妻子、儿子,一同自驾回老家——安庆市望江县的乡村。汽车驶下高速公路,穿梭在田野和乡村小道上,两侧鳞次栉比的乡间别墅,依次映入眼帘,令十余年后再到我家乡的岳母惊叹不已。
父亲在乡下的住所,建于18年前。当时,那幢白墙蓝瓦的二层小楼,翠竹环绕、绿树成荫,那古朴厚实的风格,在村里大都是平房的环境中,也算是鹤立鸡群,独树一帜。现如今,它在邻里光鲜亮丽的瓷砖外墙、风格各异的欧式造型、豪华时尚的高墙院落面前,倒更像是荆钗布裙的小家碧玉。因哥哥姐姐们都自立门户,建起了单门独院的小楼,我又在城里购房,所以18年间父亲再没有年轻时修房造屋的激情,安于在老屋内颐养天年。而在此之前的岁月里,随着家里添丁加口和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父亲曾先后4次建房,追逐自己的“安居梦”。
爷爷在父亲8岁的时候,就抛下自己年迈的父母、体弱的妻子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离开了人世。父亲从记事起,就跟年长两岁的姑姑下田干活,到三姐出世时,一家三代六口,还在一间半带天井的屋子里生活。
1981年,老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让农村人充满了干劲。家里孩子多,分到的田地也多,年轻而勤劳的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地在田地里劳作,年底便有了好收成,全家解决了温饱。粮食多了,收入高了之后,父亲便想着改善居住环境。当年底,他按老家的风俗,打土坯盖了三间蓝瓦土屋,一家人的居住环境终于有了较大改观。
随后三年,收成越来越好,孩子们也渐渐长大,父亲又筹划着重新择址建房。但那时,家里孩子多、劳动力少,又面临叔叔娶亲,各种开销很大。为了节约支出,父亲借用姑父家的土窑,请人制土坯,自己熬夜烧制青砖蓝瓦,兴建了三间一半土砖一半青砖的房屋。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几年,家乡算得上风调雨顺。在我的记忆里,每年“双抢”、秋收之后,家里的粮食总是堆成山,父亲推着独轮车、拉着板车卖完粮食后,心情总会特别舒畅。那几年,哥哥姐姐也到了婚嫁的年纪,父亲不但还完了所有欠账,又筹划起新的“安居梦”。1993年,父亲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起了5间平房。与上次建屋不同的是,他没有再自己烧窑制砖,而是全部使用购买的红砖。
2000年,哥哥成家,两个姐姐先后出嫁。我家所在的自然村,按政府规划将统一建房。父亲响应号召,又建起了二层小楼。新世纪里,老家掀起了外出务工热潮,勤劳的乡亲们在外赢得了“建筑之乡”“装潢之乡”“缝纫之乡”的美誉,福建的作坊、上海的工地、江浙的服装厂,都有他们劳作的身影。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走进城里,参与高楼大厦的建设、城市道路的施工、家庭居室的装修和华衣美服的制作,不但造福了社会,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振兴了乡村经济。二姐与二姐夫两人在外当建筑工人,每年都能挣回十几万,不但在老家建起了二层小楼,还贷款在省城给外甥买了商品房。
近两年,随着农村“美好乡村”的建设,许多外出务工的乡亲挣到“第一桶金”后,回流农村创业,有人承包土地种粮食,有人承包水塘养鱼养鸭,还有的搞起了农家乐和生态旅游,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房子越建越漂亮。
父亲的“安居梦”,在乡村建设的新理念引导下,也渐渐转型升级,不再把“修房造房”当作头等大事,而是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精神享受。农闲之余,他也经常到城里走走,还给老家的院子里里外外都栽种上了瓜果蔬菜和树木,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悠闲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随着一年一度冬季供暖日益临近,承担着暖气之源——蒸汽生产和供应重任的合肥热电集团各热源厂抢先抓早、周密部署,积...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