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合肥行”走进新站高新区、经开区高科技企业 诸多“黑科技”震撼来访者

新安晚报 2018-10-18 10:54 大字

在京东方感受“黑科技”;在国轩高科了解磷酸铁锂电芯的生产过程……10月17日,由合肥市委宣传部、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联合主办,庐阳区委宣传部协办的“创新合肥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7+3”全国主流融媒大型采访活动继续出发,走入新站高新区、经开区的高科技企业,发现创新闪光点、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变化。

【京东方】

液晶显示屏出货量全球领先

像纸张一样可弯曲的柔性显示屏,可查询菜谱、播放音乐的智能透明冰箱……昨天上午,“创新合肥行”采访团走进合肥京东方10.5代线工厂展厅,诸多“黑科技”着实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们震撼了一把。

在展厅内,一台110寸8K超高清液晶显示器吸引了采访团成员的眼球,这是京东方目前生产的最大尺寸电视。据介绍,10.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总投资458亿元,主要生产65英寸及以上超大尺寸8K超高清液晶显示屏,设计产能为每月投入玻璃基板12万片。该项目满产后,预计市场上65英寸以上超高清显示器整机的价格将有明显降幅,让消费者获得实惠。

据介绍,在半导体显示领域,京东方拥有全球领先的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以及全球首条10.5代线等多条显示面板生产线,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车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去年,京东方液晶显示屏出货数量约占全球25%,总出货量全球第一。2018年第一季度,京东方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出货量均位列全球第一。

京东方集团副总裁、合肥区域总经理张羽现场接受采访团采访时表示,未来京东方将整合创新,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都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软硬融合、产品与服务融合,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系统解决方案。

【元琛环保】

精心打造除尘过滤“防火墙”

在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滤料生产车间,进口纤维原料通过针刺技术,被加工成无纺布过滤材料,成为电力、钢铁、玻璃等行业除尘过滤的一道“防火墙”。

“像这样的过滤材料能够用多久?怎么保证粉尘过滤的效果?”大河报内容分发部主任易怀厚对此十分好奇。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光应解释说,无纺布过滤材料是一种耗材,通常三四年就要更换,“无纺布过滤材料主要安装在除尘器内,通过我们严格的生产、检测程序,确保过滤材料的孔径、透气量、强度的均衡,以达到最好的过滤效果。”

据了解,作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元琛环保除了生产过滤材料,业务范围还涉及除尘脱硝系统设计、技术咨询、活性炭再生以及CMA第三方性能测试等多个领域。它也是全国唯一一家既能生产除尘过滤原料,又能生产脱硝催化剂,同时进行废旧催化剂再生和回收的企业。

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沁阳发电分公司、大唐三门峡电厂、莱钢高炉炼铁、淮北矿业相山水泥5000t/d窑头……目前,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为省内及全国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大型公司提供滤料方案,得到了客户的好评和信任。

技术助力企业发展,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注重研发技术的创新,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经过3年至5年的努力,力争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轩高科】

“芯”技术助推新能源汽车发展

“摆在这边的是锂电池吗?续航里程能达到多少?”“你们生产的锂电池运用在哪些领域,未来会有怎样的布局?”……在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直属三厂,采访团成员们对锂电池生产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不断抛出问题。

经过12年发展,国轩高科的磷酸铁锂电芯从合肥实验室走出国内,走向欧洲,技术基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今年,国轩高科磷酸铁锂电芯在32131电芯中首次突破180Wh,电池包装电量达到59KWh,续航里程超过400km,获得国内优质整车企业的认可,并与北汽、上汽、江淮、奇瑞、众泰、吉利等主流整车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同时积极开发全球知名客户,让一批国轩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为了让采访团成员们更好地了解锂电池的生产过程,三厂行政主管杜海耀带领大家参观了单体电芯的生产流水线。“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注液工序,通过这一程序,电离子从电解液中到达另一电极,完成充放电过程。”杜海耀介绍说,通过几百条单体电芯的串、并联,最终形成电池包,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

如今,国轩高科所生产的锂电池已运用到乘用车、专用车等领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各类订单纷至沓来,助推国轩高科业绩全面提速。仅今年1~5月份,国轩高科以803.76MWh的装机量排名第三,同比上涨125.65%。在未来的发展中,国轩高科将通过自主创新,努力使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的领跑者。

【双创基地】

机器人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可以爬楼梯、可以靠近火场采集数据、可以喷水救火,在哈工大机器人(合肥)智能装备双创基地,技术人员启动了正在研发中的消防灭火机器人,引起了采访团成员们的关注。未来,像这样的消防灭火机器人将承担消防员无法完成的工作,有效防止火灾现场二次灾害的发生。

能够将想要的图形通过机器打印在玉石、木材上,还能在APP上看到雕刻的进度,这样的定制服务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在与消防灭火机器人进行零距离接触后,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基地内的一家智能网络玉石雕刻企业,在展厅内,大家被精美的雕刻作品所吸引,有的还和负责人聊起了定制的模式、价格。

2016年7月10日,哈工大机器人(合肥)智能装备双创基地项目落户合肥经开区,总投资20亿元。目前,合肥基地组建了智能装备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所等六大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领域前端科技产业研究所,并形成了消防灭火机器人、智能网络玉石雕刻等18个“科研+产业”项目,这些技术成熟的项目都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产业化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基地已集聚了近30个机器人及高端装备产业链优质项目,涵盖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多个产业领域,并为本地几十家企业提供了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初步形成智能制造产业示范集群。如今,合肥机器人产业正在进入发展快车道,哈工大机器人(合肥)智能装备双创基地也将助力合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合肥学院】

编制周转池打造“人才特区”

“创新合肥行”采访团来到合肥学院。这座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小岗村”的新型大学,从2003年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成功转型突围。作为安徽省编制周转池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其成功经验也吸引了在场多家媒体的关注。

合肥学院是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急需引进人才。合肥学院人事处处长程爱娟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编制限制,学校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对科研和教学都有很大影响。受与编制数量挂钩的职称数限制,也难以留住需要晋升职称的中青年人才。”实行编制周转池制度后,实现了人员编制使用效率最大化,现在不仅可以引进人才,按编制比例分配的职称也多了相应名额,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便于吸引和留住人才。据介绍,截至目前,学校利用编制池计划引进了65名博士、名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初步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求。

“编制周转池为高校打造了‘人才特区’。”陈爱娟说,通过编制周转池制度,学校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组建了一系列创新团队。为推进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合肥学院全面启动了“1251人才计划”,目前,已经在德设立安徽省对德引智项目管理办公室,引进了一批德国教授和博士。

【江淮汽车】

“90秒组装一辆车”引众人惊叹

在江淮汽车研发生产第一线,“创新合肥行”采访团亲身感受新能源汽车的先进技术与魅力。在得知“90秒就能组装一辆车”时,大家不禁发出惊叹。据介绍,截至目前,江淮新能源汽车已累计产销近10万辆,累计行驶里程突破15亿公里,成为倡导环保,绿色出行创新模式的践行者。

在长达2公里的总装生产线,记者看到工人并不多。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算是需要人工最多的地方,像冲压和焊接车间,基本采用了全自动化设备,97.5%由机器操作,工作效率质量与安全性比人工操作都有很大提高,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被誉为全国最先进的工厂。

记者看到,整个总装车间的工人在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安装着各种部件,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每隔90秒钟就有一辆新车装配完毕,年产值约在24万辆。作为国产自主品牌,江淮汽车不仅具有惊人的生产效率,其核心技术拥有国际先进水平。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江淮新能源目前实现了7代技术2代产品研发。在续航方面,江淮汽车已完成了产品技术升级,开发了多款续航超过300公里的车型,比如最大续航达500公里的iEVA50;最高续航里程从310公里~500公里,有多达8款车型对外销售。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刘旸姚一鸣

新闻推荐

合肥蜀山牵手小米 小米有品全球首家线下旗舰店暨小米有品产业孵化平台落户蜀山区

在这里可以抢到独家的网红爆品,还可以参与众筹,成为第一批心仪物品的尝鲜者,来到现场更将可以见证合肥新地标的诞生。10月17...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