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关注医院社区携手 关爱心理健康

安徽日报 2018-10-17 10:18 大字

本报通讯员 杨璨 本报记者 孙海涛

“小的心理问题没被及时发现,不良情绪没能有效排解,长期积压就会诱发心理疾病。 ”10月12日,省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科科长、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郜见亮说。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与合肥庐阳区四里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牵手,开设了全省首个由专业医院支持的心理咨询室,探索开展基层精神卫生服务,做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守门人”。

去年7月,合肥庐阳区启动安徽省创新城市“医联体”试点工作,推动辖区各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中科大第一附属医院、安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对接,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通过“医联体”,今年3月17日,省精神卫生中心与庐阳区四里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牵手,共同打造阳光心理工作室。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压力。今年上半年,省精神卫生中心的接诊量突破20万人次,“重性精神疾病”的就诊量有明显升高。 “现在社会各界和民众自身对精神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已经有了提升,但仍不够,医院深入基层做好精神卫生工作的力量也依然有限。 ”郜见亮介绍,专业医院与社区合作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开展基层专业化精神卫生服务“打开了一扇窗”。

“出现精神问题不愿去医院就诊的,大有人在。在容易碰到熟人的社区环境中,设立精神病专科门诊无疑是一种挑战。”省精神卫生中心护士刘蕾告诉记者,工作室开起来后,刚开始主动前来咨询、求诊的人并不多,想要让工作室物尽其用,必须想办法寻找好的切入点。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刘蕾,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静波达成共识:以帮助青少年缓解学习压力、帮助解决群众睡眠问题等作为突破口,吸引更多居民关注心理健康,接受专业的精神疾病治疗。

阳光心理工作室联合社居委走进学校,对辖区部分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收集问题;到社区医疗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以睡眠障碍为主题的健康咨询,对他们的压力和烦恼等情况开展调查,改变了“门可罗雀”的工作困局。家住万科森林城小区的徐先生失眠症状持续3个多月,他原以为是工作压力大所致,可与刘蕾沟通后才知道,自己患有轻度抑郁。“要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开在了社区,我真不知何时才能意识到问题所在。 ”徐先生说。

截至9月底,阳光心理工作室接诊人数已接近450人。除了在专业性上对接省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外,阳光心理工作室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便利性、追踪力和平民化。相对于大医院的排队挂号就诊,阳光心理工作室能让社区居民就近、快速得到诊疗,借助“医联体”,还可以在必要时给患者提前预定大医院的床位。工作室对就诊居民精神健康的关注,是主动和持续性的。在收费方面,患者到大医院挂专家号看心理医生,首诊费用在90元左右,社会上的私营心理诊所收费往往更高,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号只要10元。阳光心理工作室一次接诊的费用仅有36元,却可提供最长达50分钟的详细专业治疗。

四里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尝试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延伸到精神健康领域,针对患者需要推出常见心理问题调试包、焦虑情绪干预包等7种有偿签约的个性化“服务包”。目前,已有53位居民签约个性化“服务包”。

记者了解到,合肥庐阳区过去也曾开展过群众心理疾病预防和干预方面的探索,如心理辅导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等,但大都是独立运作,在“点上”零星开展,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能协同高效运转的立体网络。 “如何实现专业精神卫生医院对相关职能部门的统一指导,高位统筹发挥卫生、教育、司法、民政等部门的资源共享、综合施策、相互协调的作用,值得探索。”庐阳区卫计局局长柯漫雪说。

郜见亮认为,政府、医院和基层要共同应对精神疾病这一公共卫生挑战,不断落实基层多部门综合管理机制,畅通多部门综合管理工作,对精神疾病做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帮助居民“早发现、早干预、早恢复”。

新闻推荐

集结在星星火炬旗帜下争做新时代好队员

2018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9周年纪念日。10月11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合肥市六安路小学翠微分校第二次少先队员代表...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