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薪留职记

新安晚报 2018-10-06 11:30 大字

□合肥肖友

我于1995年参加工作,当时由学校分配至一家地方国企。上世纪中期的省城合肥,经济成分以国有企业为主,外资和民营企业较少。城市规模也不大,没有一环二环概念。年轻人的就业观念比较传统,大都服从国家分配。

90年代末期,我们单位一批小伙伴们,都先后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我也是其中之一,带着憧憬去大上海投奔表哥。表哥当时在上海的一家港资企业做财务经理,月薪是当时我在合肥工资的七到八倍多,让我很是羡慕。同时,我也对这个东方大都会充满了神秘感,很想知道上海发达到什么地步。当我出了上海火车站,转乘地铁到达目的地后,才知道90年代末的上海,地铁已开通好几条。第一次乘坐地铁时,听着中英文播音,看到随处可见的摩天大楼和几层互通的高架立交,才觉得上海真是繁华无比。

安顿下来,就进入人才市场找工作。谁知面试时,招聘负责人直接问我,视窗95操作系统会不会使用?我很纳闷,什么叫做视窗95操作系统呢?要知道,当时工作的合肥国企有几百名员工,全公司却只配有一台电脑,用于日常打印文件。面试中,还有招聘考官直接用外语对话应聘者,让我大开眼界。后来,我应聘到沪郊青浦县的一家外资企业工作。青浦,是区县中经济发展不太突出的。就是这样的县,直通市区的主干道公路两侧,到处是工业园区;每个镇都有自己的开发区,甚至大一点的村,都有自己的工业园区。当地农民大多已脱离农业,骑着小轻骑在家门口的各种企业里上班。住的是两层小楼,通自来水,房前屋后都是水泥地,和城市没什么两样。

每次节假日坐火车回来,火车在江苏和上海境内穿梭时,窗外都是居民区和工业区;而进入安徽境内,则是一望无际的农田,让人感慨不已。当时工作的外资企业里的打工者群体,在上海有几百万,分散在各个区县的各种企业里。大家都在这个大都市的各个角落里辛苦工作,为这个大都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点一滴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后,当初一起打工的小伙伴们,纷纷回到家乡发展。合肥这时也进入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等园区不断扩大,大批外资企业和承接沿海地区转移来的民企,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园区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开放。城市范围在向四面八方不断拓展,也在不断长高长大……

现在,家乡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少,反而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机会,吸引了众多的外籍人士和外省市市民来合肥工作和投资创业。我当初在上海的同事,因京东方项目来到合肥工作了。我现在供职的公司老板,也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他2006年就来合肥创业,如今已功成名就并已在合肥买房安家。这些人士纷纷离开自己的故土,来到合肥工作甚至扎根定居,算不算是新时代里另一种形式的“停薪留职”呢?

新闻推荐

合肥市包河区对入湖河道实现全天候监控——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巢湖

■经济日报记者白海星金秋十月,巢湖区域美景如画。在塘西河入湖口附近,合肥市包河区河长办工作人员王华善正操作着一架...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