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于院,这些农家有故事 涂郢小院承载着的是家乡人的情和义

合肥晚报 2018-09-19 01:02 大字

[摘要]涂郢小院承载着的是家乡人的情和义

有一种愁叫乡愁,有一种情叫乡情,外出的游子无论人在哪儿,心总是望向自己的家乡。涂郢虽不是闻名于世,也不富饶广袤,可对于那些生长在这里的人却是一份挂念。涂郢小院正是承载着他们的梦,让所有对家的眷恋都在这里实现。

知青院 外出打工是为了更好地回乡建设

郑诗明多年前在苏州开超市和饭店,为了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他举家迁回。回到家乡后,郑诗明继续了他的老本行,在村子里开起了农家乐。虽然生意比不上苏州,可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也算是能保证。

郑诗明的小儿子郑书彪毕业以后就独自一人前往苏州工作,在一家影楼当摄影师。前阵子郑书彪回乡以后发现家乡变化真大,街道的路宽了,两边种满了各种花花草草,家里的屋子也重新装修了一番,小院子经过父亲的整修也变得更明亮了。郑书彪想着,等自己在外学会了本事,就回到家乡来开影楼,把家乡的美景都记录在他的照片里,传到网上给更多的人看到家乡的美。

“知青院之所以得名,就是希望孩子们在外学习知识以后都能回乡建设。”郑诗明说。他们家小院虽然比不上别人家的小院大,但是却很精致,夫妻二人在家也能做上一桌好菜,“以后村里游客多了,我们家的农家乐一定不愁没生意,因为我老婆手艺好。”

诗书院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诗书院,因为郑祥书父子俩名字里各有一个“诗”字和“书”字而得名。

郑祥书今年70多岁了,是村上最有名的老校长,整个吴山镇经他手教出来的学生数也数不清。从王楼小学到郑祠小学,无论他人在哪里总是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现在很多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是我的学生”。

郑祥书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视,子女们有军人,有在村里当书记的,女儿和孙女则继承了他的事业,继续当老师。

如今,年过七旬的郑祥书仍然闲不下来,平时除了看看报纸看看书外,他还特别喜欢摆弄花草。涂郢村街上走一圈,诗书院恐怕是最显眼的了,院门口栽种的鲜花让人流连忘返。打开铁门走进院子,更满眼都是花草。“我什么花都喜欢种,所以一年四季都有花开。”郑祥书说,他还要栽种更多的花草,为来到涂郢村的人带来好心情。

翠竹院 傲雪红梅枝枝挺,迎风翠竹节节高

丰收节的到来,让涂郢村的邓之俊一家变得更加忙碌了。身为村委会主任的他多年来一直带头做工作,而妻子李冬梅更是个能干的贤内助。翠竹院的由来便是因为冬梅大姐在自家后院种下了一片青翠的绿竹,而得到的雅称。

一进门,李冬梅便迫不及待地介绍着她精心呵护的成果,四方的院子里划分了两块花卉区,橙色的夏菊格外明艳,寻常人家少见的粉鸡冠花也扎根在她的院子里,攀墙的牵牛和葫芦枝叶相连,多余的空地再填补上自家平日常吃的蔬菜。

李冬梅的这些花草全是自己多年来四处寻得的。说起养花的经验,她说,“我爸是做农田病虫害出身的专家,配肥配药、发酵肥料,全在他的指导下完成。”有了这样一位专家献策,翠竹院里也是别有洞天。

李冬梅除了善养花,广场舞也是她的爱好,涂郢村的广场舞队便是在她的组织下成立的。最初因为女儿的鼓励,她开始学习广场舞。从一开始的自学,到现在的上百号人一起娱乐,每天晚饭过后,涂郢大广场上便成了他们的舞台。

同德院 不忘初心创大业,同德同心幸福长

同德院里常伴乐,同心同德方始终。这是郑董森对于自家同德院的寄语。一进门的老式织布机旁挂满了衣料和线团。这是妻子李萍专注了20多年的手艺,家里很多布料都是李萍手工做的。除了这门手艺,郑董森也有他的绝活——打鱼,这是他家的祖传手艺。走进偏院,自建的小池塘里还有他打鱼用的小木船,两头微翘中间平直,像极了放大版的木盆,十分稀奇。水塘边的土缸里是郑董森每日的收获,有蟹有鳖,鱼虾也不在少数。郑董森称,“这门技术整个涂郢乃至吴山就他一人会,而打上来的鲜货根本不愁卖,城里人就好这口,土鱼、野鳖总有人寻着来买。”

同德院里的一切几乎都和鱼有关,挂晒的渔网,停泊的木船,装鱼的篓子,虽然繁多但却收拾得井井有条。

一叶舟,一张网撒下的是丰收的希望,也是传承的守护。匠人精神在这处小院里得以延续,而这份坚守也化作家人之间相濡以沫的陪伴。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韩婷 杨赛君 唐萌 实习生 唐璐瑶/文 郑成功/图

新闻推荐

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

近日,包河区大圩镇迎河村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本村网格...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