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基础强产业聚人才 合肥:“创新高地”是这样炼成的

新安晚报 2018-09-17 11:26 大字

《人民日报》9月15日报道“我们现在是‘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安徽省合肥市政府工作人员王立群说起合肥的创新故事,满满的自豪。

今日之“高地”,源于当年之远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大、中国电科第38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相继搬迁或落户合肥。王立群回忆,这些科研院所做的绝大部分是基础性研究,几年甚至十几年,可能都不会给当地带来效益。但合肥市给钱、批地,优先给科研人员供应“粮票”,政府勒紧裤腰带,首先保障来肥科学家的科研和生活环境。

“基础研究”的威力几十年后渐渐释放。截至目前,合肥为保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投入53.5亿元,今年又设立3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包括大科学装置在内的科研项目建设。

缺少资金,不懂市场,加上科研考评论文、专利等导向,以往,即便大装置里能淘出大把成果,可哪个科学家愿分出精力去冒着市场风险搞产业化?

对需求紧迫的产业化项目,合肥市通过项目筛选入库的形式,开展与中科院驻皖机构等大院大所合作,促进成果落地,加大产学研融合,也帮助科学家补足资金、市场对接等短板。目前,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院等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加快建设,一批高精尖成果正“裂变”为接地气的产业。

此外,合肥还出台政策鼓励科学家创业。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创办科技企业,给予大力度的基金投资。

搞科研,人才是关键。合肥更看重“养人”。

养人,要有宽松的科研环境,更要有开放的人才观。“地方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科院驻地方科研机构招揽高端人才,合肥舍得给编制大投入。”合肥市人才办副主任谢超说。

合肥出台政策,凡在肥企事业单位培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专家,市财政给予专项配套资助;创新编制岗位管理,支持科学中心用人单位设立特设岗位和流动岗位柔性引进人才。

截至目前,合肥已集聚两院院士108人,专业技术人才86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达173.3万人。

新闻推荐

合肥地铁 日均客流超40万人次 客流指标领先同类城市地铁

客流指标领先同类城市地铁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