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家族除了“合肥四姐妹”还有张家六兄弟
张宗和与张充和。
张家十姐弟。
20世纪60年代,张充和与傅汉思在美国家中。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与张兆和在苏州九如巷合影。
张家六兄弟与父亲。
大姐张元和、二姐张允和、三姐张兆和、小妹张充和,曾居于苏州九如巷的“合肥张家四姐妹”,知者众多。自从2007年华裔历史学者金安平《合肥四姐妹》出版,十多年来,张家四姐妹被学者研究,被作家、写手描摹,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本面世。“最后的闺秀”、“流动的斯文”几乎成了合肥张家的文化标签。合肥张家的如水家风和合肥四姐妹的爱情传奇,几乎形成了堪比张爱玲fans的新“张迷”群体。
十姐弟多高才
唯有二弟张寅和英年早逝
“张家四姐妹”曾祖父为晚清重臣、淮军将领张树声。父亲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张冀牖,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与张家四姐妹一起成长的,还有张家六个儿子。生长在同一个家庭环境,有四个斯文优雅的姐姐,六个弟弟也不是庸俗之辈。张家六兄弟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或许他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不及四个姐姐(“合肥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其实他们在许多方面同样优秀,在当时也是十分有名望的大才子。
张家大弟张宗和出生于1914年,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6年毕业。与四姐张充和一起在大学期间共同参与了俞平伯发起的昆曲社团谷音社。他曾任教西南联大,后来去贵州大学教授戏曲和历史。
二弟张寅和是位低调的诗人,早期曾在《申报》工作,在诗词上颇有造诣,可惜天妒英才,去世较早。
三弟张定和是作曲家。曾任中学音乐教师,中央戏剧学院教师,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研究室研究员等职。作品有歌曲《嘉陵江水静静流》、《满江红》等。2002年获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荣誉奖。
四弟张宇和是张家唯一一个没有从事文艺曲艺事业的,他主要对自然科学颇有研究,曾担任南京中山植物园的研究员。
五弟张寰和毕业于西南联大,继承父业担任乐益女中校长,始终从事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张寰和是张家十姐弟中唯一留在老家苏州九如巷的孩子。九如巷中有一口古井,张寰和被称为“最后的守井人”,他晚年还注重收集档案资料,提供给档案和史志部门。
六弟张宁和是十姐弟里年纪最小的,他是张冀牖与续弦韦氏之子,十姐弟中唯一的一位同父异母。他在音乐上很有天赋,26岁时便成为中国交响乐团第一任指挥,后为比利时皇家乐队成员。
细窥家庭气质
他们有怎样的人生艺术?
张家的六兄弟,每一个都称得上是人中之龙,家学渊源,名门望族子弟,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小有成就。只是四姐妹的光芒太盛,以至于很多人,都只知有合肥四姐妹,不太知道张家还有六兄弟。
张家是一个传统的大家庭。从淮军起家,后来好几代允文允武,是书香世家,也是贵胄家族,传统文化浸润很深。父亲张冀牗是一个来自传统的开明的新派人物。
张家姐弟喜欢传统文化里面最优秀的东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昆曲,但又接受现代化新派文明,由此维系了新旧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从他们的日记、书信、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家族的教育,家风细节。
关于名人的传记日记、重叙,一直都备受欢迎。但不管是宋家三姐妹,还是张家十姐弟,津津有味赞叹一番,意义并不大。我们要追寻的是,优秀的女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之间是怎么相处的?一个大家庭的母亲,其人文素养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到底多大?以及那个逝去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形状?我们得从细节里依稀能窥见时间的气质,得到教育和生命的启发。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张耀尹
张宗和73本日记
无意间记录了一个时代
在“合肥四姐妹”的六个弟弟中,大弟张宗和与小姐姐张充和,年龄只差一岁,一起长大,又一起到北平上清华,在众多兄弟姊妹中感情最深。张充和1949年随丈夫傅汉思远赴美国,在耶鲁大学任教,与张宗和的通信一直没有断绝。查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第一封是1949年4月15日,最后一封是1976年12月8日。
28年,他们从未断过书信来往,从未停止过憧憬再相见。1977年,张宗和病逝。小姐姐张充和在美国痛惜不已。她说,如果是别的朋友去世,她常常要写点纪念的文字,但这一次,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回国探亲 张充和一个月夜不能寐
1985年春节前,在美国居住了30多年的张充和,终于可以回国探亲了。而此时,张宗和已去世近十年。为了要看看她挚爱的大弟生活和离去的城市,张充和特地到贵阳住了一个月。据张宗和女儿记述,“我们去飞机场接她,她一下飞机,就抱着我妈失声痛哭,那种疼爱伤心无以言表。”在贵阳小住期间,张充和每天夜不成寐,翻看大弟张宗和的日记信件。她将大弟的回忆录《秋灯忆语》带回到美国,手抄了一遍,并让姐姐张兆和(沈从文夫人)转求巴金先生为书作序。
张宗和曾辗转昭通国立师范学院、云南大学、立煌古碑冲安徽学院、贵州大学等地教学,后进入贵州师范大学教历史,却留下了厚厚的戏剧文稿。他的历史课通俗而灵活,而他兼职的戏曲课更是培养了一批人才。他把天籁昆音传播到了黔东南地。张宗和中学读的是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当时是颇好的中学,但他关注时事,热血热肠,有一次军营招募北伐军,他从学校里偷着跑出去报名,后来竟然跟着部队走了。家里知道后赶紧派人把他追回来继续读书。
张宗和喜欢记日记。而且因为是学历史的,在日记中他记录的点点滴滴,都非常详细真实。他的日记现存有73本,记录了他从16岁起一直到63岁逝世的经历和生活。张宗和说:“日记是给我自己看的,有时候看我自己的日记就像看小说一样。”近些年,他的女儿将之整理出来,交于浙江大学出版社,拟在未来两三年内再推出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书中除涉及个人隐秘的部分稍做删改,基本保留日记原貌。
岁月风云 也曾是热血沸腾的青年
2018年8月,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张宗和日记》第一卷。该卷收入张宗和自1930年至1936年记录的日记共14本,基本跨越张宗和从东吴一中到清华大学的学生时代。从日记中可以看出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比如张宗和曾和同学们一起上南京请愿的事,详细记录了蒋介石接见学生时的情形和讲话,乃至于蒋介石穿的衣服、说的话,以及学生们的态度,都写得非常详细。他还以一个普通学生的视角从侧面记录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学潮情形(学生们组织去请愿,军队来镇压,学生们砸了汽车,抢回了被捕的学生,梅贻琦校长安抚学生们等等)。
张宗和的日记中,记录着年轻时的快乐幸福。他也曾是热血沸腾的青年,想着为国捐躯,想着为国为民多做一些事。日记还记录了他所经历的战争和苦难。在日机的轰炸下,他和四姐逃出苏州城,月黑风高,一路逃离。
他还记录了家庭和家族生活的种种琐碎小事。其中既有和兄弟姐妹们在一起时的快乐和幸福,也有与朋友们一起唱昆曲、看戏的愉悦,也有着深深的丧妻之痛和生活的艰辛与苦难。读者从中既可以看到张家知书重教的家风的养成,也可以真实感受到张家姐弟们父母恩宠、姐弟和乐的天伦之乐,还可以见到周有光、沈从文、韦布、顾传玠、俞平伯、陈寅恪、钱穆、萧乾、赵景深、林徽因、梁思成、梅贻琦、钱伟长,沈钧儒以及抗战前后那些谦谦君子的群像,巨细靡遗地记载了一个时代。从兄弟姐妹到同学朋友,他都以真实的态度,写出他心里的想法。这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真实生活,也从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一些历史真相。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张耀尹
流落四方命运各异
传奇家族怎样养成的?
在整理张宗和日记的过程中,他的女儿发现了父辈的诸多往事。比如,一支钢笔在不同人之间的流转。
1933年,张宗和在北京,当时,沈从文和张兆和正在谈恋爱,只要沈从文和张兆和在一起,张宗和就会乖乖离开。“沈从文觉得我父亲很懂事,有一次,他送我父亲一支钢笔,沈从文说自己用这支钢笔给我三姑写了80封情书。”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张宗和的女儿就想到家里的确有一支很老的钢笔,她翻箱倒柜地去找,果然找到了:跟日记上写的牌子一样。后来,这支钢笔被张宗和送给了一位逃难到贵阳的医生。这位医生医术很好,但是穷困到没有一支笔来写处方。这位医生过世后,他的妻子把钢笔还给了张家。“这支钢笔前半生跟着一个大作家,拯救人们的灵魂;后半生又跟着一个医生,拯救人们的生命。”
这本日记里,还有很多以好玩的笔调讲述的小故事,但背后却是那个时代的大事件。1936年,张宗和刚刚毕业,回到苏州。周有光让他到监狱里去看个人,送点桌子板凳进去。张宗和就去了,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一排平房,平房里住着当时的“七君子”: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史良、沙千里。张宗和描绘了监狱的环境——木头床、铁床,沈钧儒的床上还摆了一盆菊花……这段故事背后的历史事件就是1936年的“七君子事件”(1936年7月15日,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陶行知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呼应中共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停止剿共。南京国民政府于1936年11月23日上午,以“危害民国”罪,在上海逮捕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等7位救国会领导人。移送苏州江苏省高等法院羁押。由于7人都具有专业的社会地位,因此被称为“七君子事件”)。
张宗和的日记,既是了解当时的社会、教育、文化、艺术的珍贵文献,也可让人窥见合肥张家姐弟一代风华背后的日常点滴。张家十姐弟,个个有才,流落四方,命运各有差异,但始终有一个家族的传承精神维系着。我们知道的历史往往是一个很粗泛的概念,你不知道那些人怎么生活、他们接触哪些人、他们的兴趣是什么?在这本日记里,这些细节都有。著名文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授陈子善先生指出:“张宗和先生出身世家,又毕业于清华历史系,因此他这部幸存的日记,不但对后人研究沈从文、周有光等诸多大家,对研究合肥张家颇具参考价值,可让人从中窥见那一代人文知识分子的成长历史和心路历程。”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张耀尹
新闻推荐
星报讯今年70岁的张玉龙大爷家住合肥市三里庵街道,退休后他与广场舞结缘,并带着一群老伙伴一起“舞”出了夕阳红。2008年,张...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