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明年将新添一渔网扶贫车间 扶贫还需巧打“产业牌”

合肥晚报 2018-09-06 01:08 大字

[摘要]扶贫还需巧打“产业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众所周知的扶贫之道,产业扶贫就是“渔”。如今,一个个扶贫产业园在合肥“脱颖而出”,成为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近日,记者从庐江获悉,一个四千余平方米的渔网扶贫车间正在施工中,有望明年年初投入使用。一旦建成,这个渔网扶贫车间或将成为合肥最大的渔网扶贫车间。

扶贫基地结出“脱贫果”

初秋时节,走进石头镇笏山村,道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瓜蒌园,村民们正忙着,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雨水好,瓜蒌子结果多,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笏山村三一村民组58岁的钟淑娟正在园区除草,和社员们盘算着今年的收入。钟淑娟因丈夫早逝,带着弱智的儿子生活,是村里的低保户、贫困户,曾经生活举步维艰。转机出现在2017年,村里建设瓜蒌子扶贫基地时,钟淑娟将家里的6.4亩承包田入股,“家里的生活一下子敞亮起来了,今年有望脱贫了!”

目前,瓜蒌产业园的务工人员中有33名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尽管大多数已经脱贫,可他们仍然在园区上班,今年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6000元左右。

扶贫车间织出“致富花”

拉丝、编织、绕网、包扎……在庐江三拐村的渔网扶贫车间,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建立扶贫车间,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就业平台,收入就有保证。” 扶贫车间负责人赵英民说,“今年4月成立了扶贫车间,吸收了20名贫困户,月工资在1600—2000元之间。”

渔网是庐江特色产业之一,县内拥有渔网企业680家。如今通过渔网企业扶贫车间的模式,382个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持久脱贫。据了解,庐江还将在石头镇打造一个四千余平方米的渔网扶贫车间,该项目已经进入施工状态,有望在明年年初投入使用。

自主创业走上“致富路”

“这20亩豇豆从6月初开始采摘,已经卖了8万多元,一直能采到10月底,一亩地收入1万元是铁定的啦!” 今年37岁的左宏生因父亲母亲有病,膝下有一双未成年的孩子,全家靠他一个人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计,2014年他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不想戴着贫困户的帽子过日子,必须用自己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左宏生在村党委的支持下,种下了30亩韭菜,辛苦劳作,第一年就有了收益。

创业成功之后,左宏生有了更高的目标。2016年,他流转了400多亩土地,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成立了合作社,吸纳了14户贫困户入股一起干。

钱良好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乐天茵子

新闻推荐

·案例警示·切勿泄露个人信息

本报记者李晓群通过租用服务器设立钓鱼网站,向公众发送仿冒的官网链接,诱骗用户输入账号和密码,进而盗取用户个人信息在...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