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转河西

新安晚报 2018-09-01 11:17 大字

□合肥申圣庆

1986年,我考上了省城一所大专院校,一夜间“乌鸡变凤凰”,由农民变成了城市人。毕业后,我有幸留在这座城市从事高等教育工作。30多年来,我与这座城市一路同行,她赐予我都市应有的繁华和现代化生活方式,但却无法给予我对故乡的那份独特情感……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知道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的情形:凭票供应,是那个年代经济主要特征,每人按月领取粮票、油票、布票和糖票,而这些票证犹如一根根绳索,将人牢牢“捆绑”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由于每人每月只有二两油,奶奶炒菜时只能象征性往锅里滴上几滴,连残留在瓶口外的油迹也要用菜擦拭一下,不能浪费。因为每人每年只有3尺布票,过年了,全家人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子女多的人家,也只有“新老大,旧老二,破破烂烂是老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那时农村人的生活全部,人们犹如一潭死水很少流动,谁要离开乡村,哪怕是短暂的几天,也要公社出具证明,才能买到火车票、才能住宿。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农村还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路上没什么交通工具,出门基本靠走。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大队才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用于耕田和运输,有时也当交通工具使用。那时,我们刚到公社中学读初中,看到路上“连蹦带跳”的拖拉机,就一窝蜂地往上爬,坐在车斗的两边任其颠簸摇晃,感到风光至极。开拖拉机的师傅并没有呵斥我们,而是在快到目的地时加大油门,可我们全然不顾,争先恐后往下跳,有时落得人仰马翻……

三伏天,酷暑难当,大人们在树荫下摇着蒲扇,孩子们只能到塘里漂着,别说电风扇、空调了,就连买根冰棍也是奢望。卖冰棍的每天准时在村里来回吆喝:“奶油冰棍,五分一根。”声音熟悉而清脆,我们只好缠着大人要钱,大人心情好时顺手就扔给我们,但也有不顺的时候,连哼带哭也要不到一分钱,还会招来一顿打。无奈,眼睁睁看着卖冰棍的在面前打开箱盖,不紧不慢地翻开一层层小棉被,露出那香味诱人的冰棍,只能咽下口水…….

光阴荏苒。一晃30年过去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步伐,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老乡亲做梦也没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如此之快。

在老家,富裕起来的村民最急于做的事情,就是实现祖辈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夙愿。他们推倒了祖宅,兴建起一幢幢二层、三层小楼房,且装潢考究,富丽堂皇。少数有经济头脑的人,还将新楼房建在乡村公路旁,或住家、或经营。近年来,不少人家购买了小轿车,青年人时兴在县城或镇上买下商品房作为婚房。

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我回乡的频次也高了许多,临近春节时更是迫不及,像个孩子似的想着要早点回乡下去。近乡情更切,与亲人拉拉家常,与儿时伙伴喝点小酒,听乡亲们喊着我的乳名,特别亲切。当然,心里惦记着的还有父亲手工酿制的糯米酒,被封装在几个酒坛里近一年了,一定会变得滴滴醇香,绵绵爽口。

也有忙时顾不上回家的,但家乡的人也会打来电话,有的是托我办点小事,多半是告诉我村里哪条路铺成水泥路了,全村都用上了自来水了,宽带网络进村了,主要路口安装了路灯和监控探头,明年村口就要通公交车了等等,可谓好事连连。

家乡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家乡的变化着实勾起了我的遐想:倦鸟归林,落叶归根,将来退休了可否远离繁华,回归故里呢?平日里种点小菜,养几只鸡鸭,与伙伴们打个小牌,喝点小酒,享受绿野仙踪般的生活,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30年前,我们日夜思念着怎样离开家乡;而30年后,又梦想着如何回到家乡。“三十年河东转河西”。下一个30年,我的家乡肯定会比今天更美好。

新闻推荐

20岁小伙饮酒史竟达10年 专家称用筷子蘸酒逗孩子方式不可取,或可导致酒精成瘾

专家称用筷子蘸酒逗孩子方式不可取,或可导致酒精成瘾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