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笔”记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8-08-31 00:00 大字

1987年10月,我初中毕业后有幸到合肥市郊区信用社担任了代办员,期间的多次换“笔”让我感受到安徽农金快速发展的步伐。

1988年9月,我写的一个批评贷款走后门的小幽默在山西的一家杂志刊发,虽只有50来个字,却让我激动不已,从而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

写文章是苦差事,必须得承受住坐冷板凳之苦。印象最深的是,1992年初,当时北京某大报安徽记者站约我写一篇稿件,而且时间催得紧,说次日要稿第三天见报。元月的合肥早已天寒地冻,何况是半夜三更起来真不是滋味!这一切都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约稿不知从哪里下手为好?稿纸写了又撕,撕了再写,等到东方泛出鱼肚白的时候,1000多字的稿子才初见眉目,终于赶在上班前才誊写完最后一个字。后来这篇稿子也如期见报。

多年来,类似晚上十点上床小睡,凌晨起床熬夜到早上四五点再作短暂休息,对我已是家常便饭了。这一段时期的稿件全部是用圆珠笔和复写纸一页一页的誊写。一般短稿还好,长则二、三十页的文章那就够麻烦的了,非让你握不住笔才好。

1993年,我所在的合肥郊区城东信用社买了一台复印机,当时算是高档货,相当于“大件儿”。这样给我写稿子减少了工作量。让我们高兴的是,就在这一年,我们城东信用社存款突破了亿元大关。

1995年,城东信用社购置了一部传真机,使我给新闻传稿就方便了,一拨对方电话联通信号后,“滴”的一声,稿件就传给对方。

2000年,城东信用社添置了办公电脑,虽然三个人伙用一台,我平时事情多,不大用,不会打字。但是写稿时,我会在稿纸上草拟后,交由同事代打,稿件全部用电脑打印。这一下比原来复印、传真更显得方便快捷。

2003年,我从信用社调到合肥市区联社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调到联社机关后,组织上立即给我配备一台台式电脑,一个专用操作台。时间不长,大概是2005年吧,台式电脑屏幕换成了液晶大屏幕,比以前更薄更好看。而且液晶屏电脑是直接放在办公桌上,这样不需要到专门的电脑台前操作电脑,真正实现“人机”合一,操作更简单啦。与此同时,合肥市区联社的改革和发展都进入关键阶段,2005年存款已经突破30亿元。

2006年,所在的合肥市区联社进入到改革的攻坚阶段,为进一步提高效率,机关给所有的中层干部都配备了手提式电脑。 “轻轻一点,便可畅游文字世界”。如今,我的稿件全部是自己打印,同时也全部通过电子信箱向外发送。

2007年2月14日,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也应运而生,改革和发展迈入了新征程。办公也逐渐实现了无纸化,由内部办公OA系统传输文件,慢慢地目前的微信群,手机都可直接处理公文,当然写稿件传输更可以通过电子邮箱、QQ邮箱、微信等发送,写文章、发稿件的条件与20多年前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白驹过隙,岁月匆匆。眨眼间我在农金系统工作了30多年,见证了农行代管信用社、农行与信用社脱钩,人行代管到安徽省信用联社的成立,农村信用社也由当初的独立法人自己说了算,到改制后的一级法人机构,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今天的“组合拳”,安徽农金的影响力更大了!我们由过去出门不敢介绍自己,生怕别人听说自己是信用社丢了面子,到今天主动把自己的名字印到名片上递给别人。

合肥科技农商银行 朱群生

新闻推荐

让数字经济引领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奚正喜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