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功能为导向 推进合肥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合肥日报 2018-08-28 02:55 大字

一、副中心功能怎么看

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是2014年安徽加入长三角之后赋予合肥市的全新定位。“城市群副中心”是中国在城镇化发展的实践中提出的。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心是对腹地而言的,承担着对腹地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因而城市群的中心和副中心都是功能性的概念。从功能视角看,城市群副中心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具备基本功能和区域功能两类功能。基本功能是供生产生活基本服务的功能,决定副中心的承载力。区域功能是对周边腹地辐射和带动的功能,决定副中心的影响力,对城市群发展有更重要作用。

第二,区域功能是多功能的组合。对城市群而言,副中心是城市群次区域的中心城市,对次区域的辐射和带动是多方面的。比如,合肥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区域功能,不仅对合肥都市圈和全省具有辐射带动功能,在国家层面、长三角及长江经济带层面,也都承担相应的功能,这些功能的组合,就是合肥市的区域功能。

第三,城市之间生成“功能链”。在一个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区域功能会向副中心城市转移与传递,生成纵向的“功能链”;几个副中心之间的区域功能也会互补与衔接,生成横向的“功能链”。纵向与横向的“功能链”叠加,形成城市群内在的“功能链”,成为区域合作的基础。

第四,功能分工决定产业分工。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确立了五大中心的功能定位,就会围绕五大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些产业会向其他城市转移,有些产业会与其他城市形成新的分工合作关系,这都会影响到合肥、南京、杭州三个副中心的功能,形成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的功能分工体系。因此,副中心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集聚与扩散、整合与提升的过程中。

二、合肥副中心的功能怎么样

从1995年长三角城市群只有16个城市时,南京、杭州就已确立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其功能定位与演进路径,可以作为合肥副中心功能建设的“标杆”。对标南京、杭州找差距,可以为合肥副中心建设路径提供实证依据。

1.从区域功能支撑上找差距。人口、空间与经济总量、产业是区域功能强弱的重要支撑。南京、杭州都是大都市,人口逼近千万,城市化率与质量、城市承载力与影响力高于合肥,对人口吸引力与集聚力较大。合肥长期以来属于中等城市,成为大城市只有十多年,在此期间人口规模快速增长,但人口净流入年均增量也只有宁杭的三分之一。尽管进行都市圈升级扩容,但在区域功能上仍然较弱,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南京都市圈2000年起步,对芜、马、滁的影响超过合肥,形成“虹吸效应”。

2.从经济实力上找差距。经济实力是城市承载力、影响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合肥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每年与宁杭差距都在缩小,但总量与人均水平差距仍较大。南京与杭州已跻身“万亿俱乐部”,合肥虽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但人均水平处在长三角26个城市“第二方阵”靠后位次,财政收入总量与增速低于宁杭。经济发展结构与质量上有差距,合肥目前以制造业为主,制造功能突出,对经济增长贡献超过50%,主要靠要素投资拉动;宁、杭转向服务经济,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0%左右,服务功能较强。

3.从创新驱动引领上找差距。合宁杭三个副中心创新各具优势。南京是产业技术创新优势,江苏产研院作为应用性技术转化基地,科研不在本地,吸引来本地转化,为我所用,不求所有。杭州是民创优势,借助互联网,整合产业资本与服务功能,创出许多新模式与新业态,信息经济年均增速超过20%以上,占全市半壁江山,反映出产业链、创新链的整合力强,多功能的集聚力强。合肥是基础科研创新优势,基础科学、关键共性、高技术研究等领域产生了一批重大的前沿性成果,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增强核心功能的重大突破,在产创上发力,但产业创新相对薄弱,资源要素整合存在“短板”。

4.从资源优化整合上找差距。城市功能发挥作用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过程。合肥已建成八大对外开放平台,与宁、杭相比,平台的功能效应还没有充分利用,经济外向度低于宁杭。此外,合肥是跨东部、中部地区具有门户型枢纽城市,已形成通达全国的“米”字型高铁枢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优势明显,但铁路货运量还不大。航运、航空运输与南京、杭州相比是“弱项”,全省一半的货物通过沪苏浙进出口,空运也比不上沪、宁、杭等长三角的枢纽机场。

5.从基本功能上找差距。近年来,三个副中心的城市基本功能建设不遗余力,亮点纷呈。合肥市规模扩张从2006年建设滨湖新区开始,到2011年拉开了大城市的框架,先后经历四次城市格局大调整,空间大大拓展,改变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与杭州与南京相比,合肥城市功能建设速度赶不上城市扩张速度,品质城市建设才刚刚开始,公共服务水平不在同一层级上,政府的服务与管理水平与副中心的要求还有差距,宜居宜业的环境建设仍在路上。

三、合肥副中心的功能怎么建

合肥副中心建设应以功能建设为总导向。未来十年是合肥副中心功能建设的关键时期,建设路径概括起来是:提升综合功能,强化核心功能、补齐基本功能。

1.推进特大城市建设,提升区域功能的影响力。围绕城市人口增长与功能空间布局,提早谋划大都市建设。增强对外来人口集聚力,尤其是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快常住人口的市民化进程,降低人才的入户的门槛,加大对人才资源政策吸引力度。注重城市空间拓展,建设副城与新区,规划特大城市组团发展的功能区,完善大都市区与都市圈的空间架构与功能布局。

2.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增强功能建设的实力保障。以宁杭为标杆,在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上追赶。解决经济结构与区域功能的相匹配问题,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新经济的资源配置力度,提高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在加快追赶宁杭的同时,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先进水平,在行业领域内做到领先,尤其在具有突出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引领全国乃至世界,通过追赶引领,增强合肥副中心功能的培育与提升。

3.突出创新驱动,强化城市核心功能。强化城市的核心功能,既要靠政府引导,更要探索走以市场主导配置资源创新路子。通过市场配置作用,整合资源,营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生态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市场化招商引资;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增强金融活力;加大科技、信息、人才等新因素投入;培育新动能,转换城市发展动力。

4.强化开放功能,打造门户型枢纽城市。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进贸易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对外开放机制体制与国际化接轨。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强与长三角企业的产业整合。借助长三角,扩大对外投资。提升高铁客运量,加强临江港口内部协作,和沿海自由贸易港的合作;加快新桥机场现代化国际航空港建设,与高铁运输联动,争取成为长三角的枢纽机场。打通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的多式联运,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强对外开放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功能整合,提升门户型城市的开放功能。

5.培育“功能链”,促进深度一体化发展。把培育“功能链”放在突出位置,提高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关联度,形成产业分工互动、共生的格局,尤其是要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功能关联,加大“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找准定位,精准发力、实现产业、产创、研发、交通等领域功能互补,共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功能分工体系。促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应将功能的升级放在首位,疏解非核心功能,在产业分工基础上进行整合,构建城市协同互动、共生的功能分工格局。

6.完善基本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借鉴国内外城市品质建设的经验,加强合肥品质城市顶层设计与特色化路径研究,体现城市个性,彰显城市特色与风格,体现城市文化包容性与文化多元性。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行城市智慧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提升政府服务效率,构建行政权力公开透明高效的运行系统,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 林斐)

新闻推荐

“荷”你有约 与你同台 “花儿与少年”十佳荷童才艺大赛决赛圆满落幕

8月25日上午,由合肥东城文传公司主办的“花儿与少年”十佳荷童才艺大赛决赛在合肥龙栖湿地公园圆满落幕,安徽省舞蹈家协会...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