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心理效应”, 你应该也有

合肥晚报 2018-08-23 01:07 大字

○幽暗的环境约会更易成功

越是赶时间,自己要等的公交车越是不来,别的路线的车倒是一辆接着一辆;人群中,只要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张开嘴;月下朦胧花影间,恋人们在彼此眼中总是特别的美……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细思量却又不乏趣味。专家告诉我们,这些现象都与人们的心理效应有关。

要等的车为啥总不来

“家离得再近,高峰期坐车最好都要打个提前量。”稻香村街道望江西路社区居民李晓秀笑着说,自己就曾经吃过“按老经验办事”的亏。

李晓秀家住黄山花园,距离工作单位合肥叉车厂只有两三站的距离,平时坐公交只需20分钟左右。那天,李晓秀按照老时间出门,可一辆接一辆公交车驶过,就是没有自己要坐的车,看着比自己迟来的乘客一个个坐车离开,心里越来越焦急:“我今天怎么这么倒霉?”

“等车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却存在许多复杂的心理反应。”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郑诚在接受采访时说,人们之所以会产生焦虑,是因为负面情绪导致了注意力变得狭窄。从客观层面来说,公交车站基本都在室外,受天气和温度影响较大,遮风避雨的功能也较弱,炎热、寒冷或下雨天舒适度降低,容易诱发乘客负面的情绪。再者,同一个公交车站往往会停靠不同线路的公交车,其发车时间间隔不一样,如果某条线路遇高峰堵车,乘客又正好错过上一班,有时就得等待较长时间。在不知道下班车何时会来的情况下,乘客内心会产生不恰当的预期,比如“车子估计5分钟就会来”,“下一辆也许就是了”,一旦现实没有满足预期,就会使人产生更多的失望、沮丧、焦躁等负面情绪,从而更加关注“我的车子还没来”这个事实,仿佛时间都变慢了。

郑诚又说道,此时若其他车一辆接一辆进站,目睹别的乘客鱼贯上车,内心难免有微妙的“羡慕嫉妒”,认为自己“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机会”,这属于另一种认知偏差——损失厌恶,即人们对失去的东西往往比得到的东西更为敏感。比较悲观的人甚至会产生一个不合理的信念:怎么总是我比较倒霉,做什么都不顺利。

那么,如何改善“自己等的车永远来得迟,不坐的车一辆接一辆”这种不合理的认知呢?郑诚建议,首先需要确保乘车信息的正确性,看准站牌和方向,避免等错站台,做无用功;也可以在手机中装载实时公交软件,查阅要坐的那一路车到站的精准时间,对等待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可以看看风景或手机上的新闻、视频,与同伴聊聊天,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忽略车子久等不来这件事。如果当天确有重要的事情要办理,可以像李晓秀那样,早些出门“打个提前量”。

环境暗点更易恋爱?

年届而立的李强(化名)对新调入的同事刘娜(化名)一见钟情,工作上积极帮助,生活中也照顾有加,然而,刘娜却一直不冷不热。联想到之前失败的恋爱经历,李强更加胆怯,不敢开口表达。听从朋友的建议,李强约刘娜去了一家咖啡厅,没想到,幽暗的灯光下,两人竟越聊越投机。

“恋爱中的情侣喜欢选择光线暗的地方作为约会地点,是因为在心理学中有个‘黑暗效应\’,即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郑诚说,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另外,黑暗也能给人一定的伪装空间。明亮的环境下,人们往往很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维护自己的“社会人”形象;光线暗下来之后,表情、动作的细节不再那样清晰,双方交谈中因地位、身份等所产生的压迫感也会降到最低,更显亲密,有利于双方更加轻松、愉快地交流。

“而且,在人们的认知中,总觉得白天是工作、学习的时间,要精神抖擞,要用理性思考;夜晚则多半是休息的时间,无论下班还是放学,心情总要轻松些,情感较之理性要更多些,而光线暗的环境则营造了一种‘夜晚降临\’的心理暗示,更容易使人放松,也会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此外,光线暗并不等于没有光线,咖啡馆里柔和的灯光,公园里皎洁的月光,都可以给恋爱中的情侣打上一层“柔光”,突出优点,遮蔽缺点,一举两得。

人的自我防御系统很多时候是自动化的反应,在黑暗中,更容易敞开心扉与朋友畅聊。郑诚最后说,其实如果想跟他人倾诉自己的心声,同样可以充分利用“黑暗效应”的神助攻。李强与刘娜不久后便陷入了热恋,“黑暗效应”功不可没。

一打哈欠为何就传染

打哈欠传染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特别是环境相同的人群中,只要有一个人打了哈欠,周围的人很快就会不由自主张开嘴。

郑诚解析说,对于打哈欠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它可以使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短暂的休息,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也有人认为人体通过打哈欠进行深呼吸运动,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人精力更加充沛;人在困乏的时候往往是哈欠不断,这是在提醒人们,大脑已经疲劳,需要睡眠休息。

打哈欠时相互传染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人从生理角度分析,觉得处于同一个空间的人可能同时需要补充氧气,所以会一个接一个打哈欠;或是群体对某件事同时感到厌倦,用哈欠来稍加缓解。有心理学家发现,打哈欠更容易传染那些共情能力高的人。认知神经科学家通过对磁共振造影影像的研究,也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和“共情”时的脑活动区域是一致的。共情能力高的人更容易体会到别人的感受,受人影响也更多些,比如看到别人受伤,仿佛自己也跟着痛苦;同理,看到别人打哈欠,也产生了一种无意识的心智模仿。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打哈欠会立刻表现出来,是因为这种举动非常简单,是一种简单的“情绪传染”,正常人不会用意念去阻止,所以很容易被传染。

□朱世玲 李皖婷 彭群 洪欣

新闻推荐

让好人之“花”分外娇艳 合肥经开区厚植好人沃土构筑道德高地

合肥经开区厚植好人沃土构筑道德高地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