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真·非遗传承人“妙手回春”复活文化记忆
本报记者 徐国康 文/图
8月9日,在皖新传媒古籍图书博物馆里,44岁的季玉方正在整理着一批书籍,这些书是经他修复后重获新生的古书。
被称为“古籍郎中”的季玉方,是省级非遗传承人。 20多年来,他默默地用心灵亲近典籍,用双手触摸古书,用匠心传承保护着历史文化。迄今,有近万册原本残破不堪的古籍,经他“妙手回春”得以修复和保护。
季玉方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中医,职业使然,季家数代均有收藏医学古籍的爱好,且精心研究珍贵古籍的修复技艺。及至孙辈,仅季玉方对古籍修复感兴趣,祖父便把修复技艺和大量珍藏的古籍传给了他。
季玉方说,修复古籍需要糊浆、喷潮、压平、订线等十几道工序,环环相扣,每道工序包含多个细节,例如,糊浆所用面粉要去面筋、晒淀粉、加中药等多道程序。因此,修复一本古籍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 “这是一份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一开始,我只是将修复古籍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觉得自己的使命感越来越重。古籍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古籍修复者承担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 ”
从1995年至今,季玉方修复了大量古籍,其中包括李鸿章家族三代文集 《合肥李氏三世遗集》,以及包拯的奏折、陈表等文集《包孝肃公奏议》。
如今,随着古籍修复经验的积累以及技术的进步,古籍修复这项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份职业的魅力。季玉方对古籍修复事业非常看好:“我会将古籍修复技艺发扬光大,让老祖宗留下的善本和文化精髓代代相传。 ”
新闻推荐
“专业人做专门事”破解监管难题合肥市包河区试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
合肥市包河区试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